谏官
谏诤之官的统称。历代之设,名目不一。汉朝有谏议大夫。唐朝、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后,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 (司谏) 、左右拾遗(正言)统称。明朝沿用之。
掌谏诤的官员称谏官。汉班固《白虎通·谏诤》:“臣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各朝所设谏官,有同有异如汉有谏议大夫;唐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宋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辽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金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参看“谏院”条。
谏诤之官的统称。历代之设,名目不一。汉朝有谏议大夫。唐朝、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后,为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 (司谏) 、左右拾遗(正言)统称。明朝沿用之。
掌谏诤的官员称谏官。汉班固《白虎通·谏诤》:“臣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各朝所设谏官,有同有异如汉有谏议大夫;唐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宋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辽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金代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参看“谏院”条。
官名。明太祖洪武七年 (1374) 于各公主府家令司置,一人,正八品,佐家令总管公主府事务。二十三年改家令司为中使司,职官亦随改。
清朝“膳牌”之一种,为宗室王公呈进给皇帝的衔名牌。木质,红漆。
民国时专管鉴定元宝重量成色的机关,多设在大都会、大商业城市。各种元宝都得通过公估局批过,才能通用。
唐朝中央官署轮番上下的部分吏职,以流外官充任,经若干考限,一般可入流为低级品官。
即小王,亦作裨小王。匈奴官制自左、右贤王以下置二十四长,诸长下则置裨小王。其它少数族或有置之。小王。《汉书·卫青传》:“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
泛指掌祭祀祈祷的官。《汉书·郊祀志上》;“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祝祠移过于下。”
官名。《隋书·百官志上》记梁代庶姓持节府有功曹督护,不登一班。其地位与参军督护相似,似为设于阁内以司伺察之职者。参见“参军督护”。
官署名。清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属之机构。同治三年(1864)设。掌管对俄国、日本的交涉事务,并掌陆路通商、边防、疆界、外交、礼仪、及本衙门官吏的迁转、考试、甄录等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併入外务部
官名。汉有平准令及丞,属大司农。北齐及隋初司农寺置平准署令丞,炀帝时改隶太府寺。唐沿置,平准署令二人,从七品下,掌供应官府市易之事;凡百官衙门不用之物则随时出售,没收入官之物亦如此。丞四人,从八品下。
官名。元于艺文监置少监同检校书籍事二人,从四品,为艺文监的副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