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考功郎中

考功郎中

官名。三国魏曾置尚书考功郎,掌尚书考功曹,以考课官吏。其资历浅者为郎中,深者可转侍郎,皆称郎。晋及南朝不置,北魏复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秩五品上,二十三年改六品。北齐沿置,为尚书省吏部属下考功曹长官,掌考第及秀、孝贡士等。隋文帝改置考功侍郎,炀帝改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再改郎中,员一人,从五品上,为尚书省吏部考功司长官,掌京官考课事务,旧曾兼掌贡举,太宗贞观 (627—649) 后归职于考功员外郎。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司绩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五代沿置。北宋前期置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改从六品,始实领考功之职,掌迁叙、磨勘、资任、考课及名谥碑碣之事。明朝改置吏部考功清吏司,置郎中一人,正五品,掌文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以协赞尚书。清沿明制。崇德三年 (1638) 未入关前,曾置吏部理事官。顺治元年(1644)改郎中,四人,满洲三人、汉一人。初秩正三品,十六年改正五品,后升正四品。康熙六年(1667)仍改正三品,九年定正五品,遂为定制。


官名,三国魏置,为考功曹官员,位在侍郎之下,掌考核官吏,选举秀才孝廉贡士等。其后,北魏、北齐、隋等沿置。

猜你喜欢

  • 流民督护

    官名。东晋末交州置,以统流民,并可统兵出征。杜慧度父子先后由此迁太守。见《宋书·良吏传》。

  • 手本

    ①文书名。明、清之平行文。政府平行机关间行文时使用。如清康熙(1662—1722)时翰林院典簿厅为纂修实录,拟补缮写满字撰文中书事,行文内阁典籍厅时用之。② 明、清下级官员谒见上级时所呈递的名帖。清朝

  • 总军械官

    官名。清末新陆军职官。光绪三十年(1904)定新陆军营制,始置。每军一人,正三品,正参领充,简放。掌筹计全军战具军火等事。唯平时不编军,故不常置。

  • 官名。①传说夏朝的辅佐大臣。《尚书大传·虞夏传·皋陶谟》:“左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② 西周置,又称“辅师”。乐官。 《辅师��簋铭》:“更乃祖

  • 次对

    官制用语。唐宋时宰相于宣政殿奏对退班后,待制官、御史台左右巡官等皆得引对,以其次于宰相之后而得对奏于皇帝,故谓次对。

  • 骠骑大将军

    官名。东汉初临时设置,统兵征战,事迄则罢。魏、晋制度,骠骑将军为重号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高于诸名号大将军,本不须加“大”。然两晋将军名号愈授愈滥,遂又增置此号,居诸名号将军之首,一品。多加于权臣元老,

  • 路僧录

    僧官名。辽于上京、燕京置僧录,主管佛教事务,以僧人为之。金设于路,理决僧尼辞讼。元沿置,为路僧录司的主官,其下有僧判。

  • 文学馆

    官署名。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 秦王府置于宫城之西,以待四方之士; 入馆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秦王府僚属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 行府推官

    官名。宋太祖开宝二年(969),于太原行府置,佐权知行府事理行府事务。

  • 承敕监

    官署名。明洪武九年(1376)始置。设令一人,正六品,丞二人,从六品。后改令正七品,丞正八品。十年改令、丞为承敕郎,二人,从七品,并以中书舍人、给事中隶监下。后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