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留守司

留守司

官署名。北宋时,天子巡守,亲征,则置东京留守司,命亲王或大臣为留守,掌宫城管钥及京城守卫、修葺,弹压之事,并行畿内钱谷、兵民之政令。南宋初,东京开封府、北京大名府并置。辽朝上、东、中、南、西五京皆置,各置留守行府尹事、副留守、知留守事、少尹、同知留守事、同签留守事、留守判官、留守推官。金朝东、西、南、北、中诸京亦皆置,每司设留守一人,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 同知留守事一人,带同知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 副留守一人,带本府少尹兼本路兵马副都总管; 判官、推官、司狱各一人。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置上都路总管府。至元三年(1266)给留守司印,皇帝巡狩时总管府行留守司事。十八年,并为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秩正二品,设留守、同知、副留守、判官等。十九年,大都亦设,设官与上都同。掌守卫宫阙都城、营缮宫室、尚方车服、殿庑供帐等事,兼理民政。明洪武十四年(1381),于中都(临濠)置,设留守,左、右副留守各一人。嘉靖十八年(1539),于荆州置兴都留守司,设官同中都。皆掌防护皇陵。


官署名。秦汉以后皇帝巡幸或亲征时,以亲王重臣镇守京师,有随宜处置之权,称为京城留守。陪都亦有常设或间设留守者,多以地方长官兼任。汉高祖巡幸关东,以吕后在京留守,其时留守尚非正式官名。北魏孝文帝南征,命太尉丕、广陵王羽为京城留守,始为正式官名。隋唐沿其制。宋代时,留守的官署称为留守司,掌管宫钥与京城守卫、修葺、弹压之事。总领畿内钱谷、兵民之政。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与北京大名府亦各置留守,以知府兼任。南宋时曾于临安府设行宫留守、行宫同留守,建康知府亦兼行宫留守。辽代五京均置留守司兼领府尹事,主官称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其下设某京副留守、知某京留守事,同知某京留守事、同佥某京留守事,某京留守判官、某京留守推官,属南面京官。金代亦有五京,各置留守司,留守秩正三品,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共下设同知留守事、副留守、留守判官、推官、司狱各一人。元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置大都留守司,以大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并知少府监事, 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停兼本路都总管,另置大都路总管府掌管京畿民政,大都留守司唯兼少府监之职。掌守卫宫阙、都城,营建和修缮宫室并造作御用器物。设官有留守五,正二品;同知二人,正三品;副留守二人,正四品;判官二人,正五品;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二人,从七品;管勾承发架阁库一人,正八品。明代置中都(今安徽省凤阳县)、兴都(今湖北省江陵县)两留守司,掌守护两都皇陵。各设留守一人(正二品), 副留守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经历、都事、断事司断事、副断事各一人,下辖指挥使司。清代在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设盛京将军,亦相当于陪都留守之职。北洋政府时袁世凯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其官署称留守府。

猜你喜欢

  • 安乐堂

    明内府诸堂之一。置掌房官一员,掌司数十员。为宦官养病之所。宦官事务机构。明置,在北安门里。凡宫中内官、长随、内使、小火有病者,送此处医治。设掌房官一人,掌司数十人。

  • 相者

    也称相工,为待诏官之一,掌相面。《后汉书·皇后纪》:“又相者见后惊曰:此成汤之法也。”注:“相者,待诏相工苏大。”

  • 官名。周朝置。后宫女官。位在嫔下妾上。掌侍御王寝。《礼记·曲礼下》: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郑玄注: “妻,八十一御妻。《周礼》谓之女御,以其御序于王之燕寝妾贱者。”

  • 官名。又称“筮人”。周朝置。掌以蓍草占问吉凶。《尚书·周书·洪范》: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 太子右清道率府副率

    官名。即太子右清道副率。

  • 留中

    皇帝将臣下章奏留在宫中,或存档备查,或暂缓批答交议; 大臣亦借此陈述机密。明朝时为题奏文书处理方式之一。依制题奏批答,或下部议; 留于禁中不答不议,为留中。清朝制度,凡官员有奏章上呈,均需面交(或差小

  • 礼宾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设置,属外交部,掌理关于中外使节之征询同意及递交国书,外国驻华使领馆之设置变更,人员到任离任,国际间勋章之收受颁给,接待外宾,签证护照等事项。以司长为

  • 太仆曹

    官署名。北魏置。《魏书·孙小传》: “迁给事中,绾太仆曹”。

  • 致果副尉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置为正七品下武散官。宋朝沿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武散官名。唐宋置,唐制秩正七品下,宋制秩正七品。

  • 直隶清吏司

    官署名。清朝刑部所属十八清吏司之一。简称直隶司。乾隆六年(1741),改现审右司设。掌核顺天府、直隶及八旗游牧察哈尔左翼所属刑名案件。兼理京畿道御史、顺天府府尹、东西陵、热河都统、围场总管、密云副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