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王国官

王国官

官类名。王国既是政区,也是汉代至南北朝地方政权组织形式之一。秦始普遍推行郡县制度,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亦有设国的,如《史记·张仪列传》记秦惠王起兵伐蜀,定蜀以后,封蜀君为侯,置相以治理其地。此实为汉代王国置相的滥觞。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又以河西太原郡为嫪毐国,毐伏诛后不复置国。汉代地方政制采取郡国双轨制,汉初王国主要是异姓诸王,其后皇室依次剪灭异姓诸王而代之以同姓子弟,分立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长沙九国,朝廷直辖者仅十五郡。其时王国大者辖五、六郡,王国内的政务全由诸王自己管理,设太傅辅导王,内史治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其设置均如朝廷。分封诸王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拱卫皇室,汉初的安定局面以及平定诸吕之难,实亦有赖于同姓诸王的力量。不过封国本身包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势力迅速发展,至文帝时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景帝时采用了晁错的削蕃政策,先后削去了楚国的东海郡,吴国的豫章郡、会稽郡,赵国的河间郡以及胶西六县归朝廷直接管辖。此后王国的疆域一般均比郡为小,不再领郡而直接统县。王国的官制也相应有所调整,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王国之官均由朝廷任命,改丞相为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诸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减少其员额。诸王不甘心于自己的被削弱,爆发了吴、楚等七国之乱。平叛后,景帝将几个叛王的国土分封给许多皇子;对国土已被削减或新封的诸侯王则加强了控制。武帝时继续推行削弱诸侯王国的政策,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还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另行划属于朝廷管辖的郡。这样,从王国里不断分出许多小的侯国,王国的封地就越来越小,势力也越来越弱。在王国官制方面,武帝降郎中令之秩为千石,改太仆为仆,秩亦为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太傅为傅,省内史,改由相治民,职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此后郡与国为平行的行政单位,其属吏亦相同。至西汉末年,王国愈益衰弱,政权完全集中于朝廷。但集权之后,大权又落到外戚王氏手中,形成了王莽篡汉的局面。光武中兴,鉴于西汉诸侯王的叛乱与外戚篡权,一方面禁止后宫之家干政,一方面也限制诸侯王的权势,所以东汉诸王的封地比西汉小得多。明帝时更明确地提出封国以租税多少为准,而不以封地的大小为准,已渐无封土之实。东汉抑制了诸侯王,但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不得不提高州郡牧守之权。随着牧守权力的日益增大,又演变为末年地方割据的局面。魏晋至南北朝,诸王逐渐成为虚封,仅有名义上的封国,不得过问封国政事,仅食租税而已。只有权臣、军阀的封国,其王国内的军民财政均由王国独立行使,在地方上形成一种特殊的体制,禅代之际,即以王国的组织取代中央,自曹丕代汉到隋文帝取代北周都是如此。可以看作是政权转移之际的一种典型形态。魏晋以后王国之官大体沿袭汉制而略有增损。南朝宋时王子王弟虽非都督亦置记室参军,自此以后,诸王既置国官又别置府官。据《隋书·百官志上》记载,梁皇弟皇子国官有郎中令、将军、常侍官。又置典祠令、庙长、陵长、典医丞、典府丞、典书令、学官令、食官长、中尉、侍郎、执事中尉、司马、谒者、典卫令、舍人、中大夫、大农等官。隋建国后,诸王完全是虚封,连名义上的封国也没有,所封国名均系历史上的地名,虚封中所食实封户数的租调均由内府支给。此后王国之官虽它地方政制无涉,然隋代仍是国官与府官并置,至唐代,诸王出閤,仍置国官。自玄宗以后,诸王多不出閤,国官亦渐废除。自宋代开始,诸王唯置府官,不置国官。

猜你喜欢

  • 后宫源典帅

    宫官名。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员二人,五品。

  • 汉本房

    官署名。清朝内阁所属之办事机构。掌收发“通本”,翻译无满文之本(照贴黄译),缮写同题本一起呈进的本单,以及各种满文翻译事项。设侍读学士满、汉各二人; 侍读满三人,汉二人; 中书满三十一人,汉军八人,汉

  • 蕃国

    蕃国,也写作藩国。蕃,通藩。1、京畿以外之国,即诸侯国。《周礼·春官·巾车》:“木路,前樊鹄缨,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国。”疏:“按司马职要服巳内为九州,其外更有三服夷镇蕃。”2、诸侯王的封国。《史记·

  • 膳部曹

    官署名,北齐尚书省有膳部曹,掌侍官百司礼食肴馔等事。其主官称郎中。见《隋书·百官中·尚书省》。

  • 属国长史

    官名,也称辽东属国长史。东汉置,掌辽东属国事。《后汉书·公孙瓒传》:“瓒还郡,举孝廉,除辽东属国长史……诏拜瓒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復兼领属国长史。职统戎马,连接边寇。”

  • 验看

    选官制度之术语。清制,吏部所选之官员,如不引见皇帝,则由特派之王大臣共同传见,以考察其年力是否胜任,称验看。

  • 元妃

    春秋时期称诸侯君主的元配夫人。《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宣以声子。”国君、诸侯的嫡妻。《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注:“言元妃,明始适夫人也。”《晋书·礼志中》:“前妻

  • 乌鲁木齐都统、副都统

    官名。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设置乌鲁木齐都统及副都统,掌乌鲁木齐的军政,并在吐鲁番、巴里坤、古城及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县)各设领队大臣一人。所属各有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分别管理各城

  • 牒试

    选举制度。宋朝贡举考试方式之一。亦称胄试。即有关官员子弟、亲戚、门客,为避嫌,牒送别处考试。真宗景德二年(1005),始命文、武升朝官嫡亲送国子学附试。其后,逐形成制度,知州、通判门客、本治所同宗或异

  • 总统府军事处

    北洋政府总统府内部机构。掌总统府侍卫之事。设侍从武官长、副官长、侍卫武官、政治顾问、军事顾问、军事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