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武散官

武散官

武臣无职事或寄禄者。隋朝置上柱国以下十一等散实官,六品以下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为散号官; 高祖开皇六年(586)又别置武骑以下八尉,正六品至从九品; 炀帝大业三年(607)皆罢,置建节以下等八尉,正六品至从九品。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置辅国、镇军二大将军,冠军以下共十将军为散号将军;太宗贞观十一年(637)更置骠骑大将军为从一品武散官,辅国、镇军二大将军为从二品武散官,冠军将军加大字及云麾以下、游击以上十将军为五品以上武散官; 又置昭武、振威以下八校尉、八副尉为六品以下武散官; 高宗显庆三年(658)又置怀化大将军、怀化将军、归德大将军、归德将军及中郎将、郎将、司阶、中候、司戈、执戟长上为正三品至从九品武散官,凡四十五阶,专授归唐之少数族政权首领。宋朝自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至陪戎副尉从九品,凡三十一阶,仁宗康定二年(1041)定散官不系品位,神宗元丰五年(1082)罢置。金元皆置龙虎卫上将军以下三十四阶,金朝为正三品上至从九品下,凡仕至从二品以上至从一品者,皆用文资; 元朝为正二品上至从八品下,五品以上为宣授,以制任命,六品以下为敕授,由中书省署牒。明朝武官六品,散阶三十,有初授、升授、加授之别。

猜你喜欢

  • 正监

    官名合称。正和监为二官。秦汉皆置,属廷尉,掌刑狱审判。西汉时有正、左监、右监各一人,秩千石。正为廷尉的副长官。东汉时置正及左监各一人,省右监,属吏一百四十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廷尉》、《后汉书·

  • ①地方要塞。唐朝于京城四面有驿道关为上关,无驿道者为中关,余为下关,凡二十六关。置令一人,为长官,掌禁末游,察奸慝。上关、中关又置丞一人,为副贰,通判关事。宋朝为军事要塞诸关的简称,参见“关使”。②

  • 三院

    官署名。唐代御史台所属有三院。《新唐书百官三御史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御史隶六人,从六品下。掌纠举百寮及入閤承诏,知推弹杂事。

  • 御船处管理大臣

    官名。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置御船处,管理奉宸苑、圆明园、清漪园御舟事务。主官为管理大臣,无固定员额;下设司员、笔帖式、司匠、催长、水手、网户等,掌承应皇帝游幸坐船事务。

  • 西上閤门使

    官名。唐玄宗前后置,以宦官充任,掌供奉朝会,赞引亲王、宰相、百官、蕃客朝见辞谢等。五代后梁沿置。其后,渐以安排武臣,无职掌。宋因之,属横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太祖乾德二年 (964)

  • 天寿山守备太监

    官名。明置,掌长陵等处守陵太监,常设一人。为司礼监外差。宦官职名。明置,为司礼监外差。员额一人,辖十二陵掌印、佥书、工部厂掌司等官。每年清明,亲率各掌印来京,奏添土木。每岁办进松花、黄连、茶、核桃、榛

  • 细仗主

    武官名。见“朱衣直阁将军”。

  • 检校司空

    官名。唐代设此官,为散官,无职事;诏除,而非正式加官。参看《文献通考·职官十八》。宋也设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行天水太守事

    兼行天水太守之职事。《后汉书·冯异传》:“帝复令异行天水太守事。”郡太守,掌治其郡。

  • 包衣达

    即“包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