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武官本官阶

武官本官阶

武官叙迁之阶。宋初武臣叙迁之阶,共分二十七阶,其顺序如下;一、节度使、二、节度观察留后;三、观察使; 四、防御史; 五、团练使,遥郡防御史;六、刺史,遥郡团练使;七、遥郡刺史;八、皇城使;九、宫苑使,左右骐骥使,内藏库使,左藏库使;十、东西作坊使,庄宅使,六宅使,文思使;十一、内园使,洛苑使,如京使,崇仪使,西京左藏使;十二、西京作坊使,东、西染院使,礼宾使,供备库使;十三、皇城副使;十四、官苑副使,左右骐骥副使,内藏库副使,左藏库副使;十五、东、西作坊副使,庄宅副使,六宅使,文思使;十六、内园副使,洛苑副使,如京副使,崇仪副使,西京左藏库副使;十七、西京作坊副使,东、西染院副使,礼宾副使,供备库副使;十八、内殿承制;十九、内殿崇班;二十、东头供奉官;二十一、西头供奉官;二十二、左侍禁;二十三、右侍禁;二十四、左班殿直;二十五、右班殿直; 二十六、三班奉职; 二十七、三班借职。至政和中,始另以阶官易武官本官阶之名,增置武阶官为六十阶(自正二品至从九品),另有进武副尉至下班祗应为第六十一至六十四阶,秩未入流。参见“历代官制表析”部分的“政和武阶官”。

猜你喜欢

  • 王府仪卫正、仪卫副

    官名。明置,见“王府仪卫司”。

  • 文昌省

    参见“文昌台”。

  • 田帛禄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土地、实物为主的俸禄制度。三国魏的官秩多沿汉之旧,官俸似亦同汉,但因当时承汉末大乱之后,财政困难,实际上尚不能如汉制支付。晋代实行占田制,品官有职田以充俸禄。此外并给谷、绢、绵、菜田、

  • 针助教

    医学学官名。见“针博士”。

  • 入内内侍省都知

    宦官名。宋朝置,位仅次于都都知,掌供奉禁中之事。神宗时定为正六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改为知入内内侍省事。

  • 增秩

    即升级,为官吏升赏方式之一。汉代对于有治绩的官员,有时并不立即升迁, 而是以增秩的方式使之仍留原任,如《汉书·宣帝纪》记“颍川太守(秩二千石)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

  • 大资

    宋朝资政殿大学士别称。

  • 西山陵坟掌府官

    宦官职名。明制,景皇陵、皇太子坟、王坟、妃坟、公主坟,各设掌府官一人,佥书十余人不等,以供修理、洒扫、看守香火。凡有祭祀,即由本处掌府官行礼。

  • 太史院使

    官名。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前曾置太史监。吴元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 改监为院,置院使一人,正三品,为太史院长官。洪武元年(1368)改太史院为司天监,改院使为监令。官名。元置,为太史院的长官,秩

  • 同知崇福司事

    官名。元置,为崇福司的副长官。员额二人,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