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正职官

正职官

官类名。太平天国前期把爵位与官员等级分为十六等,一等为东、西王,二等为南、北王,三等为翼王,四等为燕王、豫王与国宗,五等为侯,六等为丞相,七等为检点,八等为指挥,九等为将军,以上称为朝内正职官,十等为总制,十一等为监军,十二等为军帅,十三等为师帅,十四等为旅帅,十五等为卒长,十六等为两司马,以上称为军中正职官。其他朝内、军中官员称为杂职官。后期官制变化主要是在王爵与丞相之间,新添了不少官阶。幼主诏旨每于诏首作“朕诏和表、福表、玕叔、达叔、玉叔、秀叔、恩叔、贤叔、辅叔、璋叔、万弟、天将、掌率、统管、尽管、神策朝将、护京神将、六部、主佐将、内外众臣知之”的话,天王诏旨亦同,不过将和表、玕叔等改为和甥、玕胞,其万弟以前诸人,都是后期重要的王;天王诏旨中又有神使一职,排列在神将之下,六部之上。可知后期在王爵之后,其官阶排列为天将、掌率、统管、尽管、朝将、神将、神使、六部、主将、佐将诸级。后期还有义、安、福、燕、豫、侯六爵,其等级初在王位之下,其后主将多封义爵,佐将多封安爵,福、燕、豫侯四爵则在佐将之下,丞相之上。自丞相以下至两司马承前期不变,于是形成了后期新的官爵等级。

猜你喜欢

  • 白间局

    官署名。北齐置,设丞。隶右府寺诸冶东道署,掌冶事。

  • 八议

    指八种人犯罪后可以享有减免刑罚特权的特别审议制度。周朝称八辟,汉朝称八议,三国魏正式载入律令,沿用到清朝。包括议亲(宗室外戚)、议故(皇帝故交旧友)、议贤(有大德行者)、议能 (有大才艺者)、议功(有

  • 内翻书房收掌

    官名。见“内翻书房”。

  • 附义中郎将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五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漕运总督

    官名。明清督理漕运的最高长官。明景泰二年(1451)设,与总兵同理漕务。并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及徐、和、滁三州,驻淮安。嘉靖四十年(1561)兼提督军务。万历七年(1579)后曾一度兼管河道。清朝沿

  • 显谟阁学士

    官名。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置,属侍从贴职。后定为正三品。南宋因之。官名,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元年1101年)置。显谟阁是藏书阁,内藏神宗御集。其官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序位在宝文阁学士、直

  • 军长

    官名。民国时合二师以上为军,军设军长一人,统辖全军。军事指挥官名。国民党政府军制,以师为战略单位,军只作为战时指挥单位,平时不设军这一级。军设军长一人,为中将级;副军长一人,为中将或少将级;参谋长一人

  • 巡政

    清朝巡检之别称。

  • 贯城

    官署所在地名。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1384)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刑司、五军断事官等司法部门官署于太平门外,名其所曰贯城。

  • 中垒

    官名,秦汉皆置,为中尉属官,掌北军垒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中垒两尉。”东汉省中垒,《后汉书·百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