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敕令格式

敕令格式

宋朝法令、法制文书名。唐朝法令、法制文书有律、令、格、式。德宗时选律学之士,取至德(756—758)以来制敕掇其可为法者藏之,而不名书。宪宗时删天宝(742—756)以后敕为《开元格后敕》。文宗命尚书省郎官各删本司敕,中书门下参其可否而奏,为《大和格后敕》。宣宗时又以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格敕,为《大中刑律统类》,诏刑部颁行之。宋初称令、格、式、敕。神宗以律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改为敕、令、格、式,而仍存律。凡断狱必先依律,律未载,则依敕、令、格、式。《宋史·刑法志》:“禁于已然之谓敕,禁于未然之谓令,设于此以待彼之谓格,使彼效之之谓式。”于刑名轻重、行政条法、奖惩标准、公文程式,皆有规定。前朝所颁敕、令、格、式,后朝必编纂成书,用为正式法规。

猜你喜欢

  • 内都知司

    宋朝宦官机构。参见“内侍省”。

  • 彰愍官马群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掌彰愍宫马群牧养蕃息之事。

  • 乘马御

    官名。又称“赞仆”。春秋时晋国置。掌六驺驾御之长官。大夫爵。《左传·成公十八年》: “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使训群驺知礼。官名。春秋时晋国设置。《左传·成公十八年》:“程郑为乘马御,六驺属焉,使训群

  • 羽林右卫指挥使

    武官名。明洪武中置羽林右卫,为上直亲军之一,永乐以后沿置,掌守卫皇城西面及巡警京城各门。以指挥使为主官,下辖千户所。

  • 更名

    官员更改姓名,称更名。清制,凡官员姓名与王公大臣、陵名相同者,或一省两官同名者,或其称不协于义者,以及满员对音不依附汉义者,不似汉姓名者,皆须更改。京官由各该衙门咨部,旗员由本旗咨部,分别取具同乡印结

  • 御侮

    官名。新莽太子四友之一。始建国三年(后11)置,秩以大夫,以中郎将廉丹任之。官名,王莽置,为太子四友之一,中郎将廉丹曾任此官。见《汉书·王莽传中》。

  • 司宗上士、中士、旅下士

    见“司宗中大夫”。

  • 治剧

    官员考评制度。亦称案剧、理剧。始见于汉。因郡县治理有难易之别,故分为剧、平,以作为察举科目。《汉书·陈遵传》:“举能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明朝定为评定官员能力标准之一。凡能治理雄剧难治府州县者,称才

  • 山阳公

    汉献帝逊位后的称号。《后汉书·孝献帝纪》:“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

  • 乐工部籍直长

    官名。金大乐署令所属,正八品,掌乐工部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