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政治会议

政治会议

北洋政府时期违反《临时约法》的非法议会之一。其前身为行政会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九月,熊希龄内阁组成后,秉承袁世凯的意旨,拟用废省的办法来扩大中央集权,十一月五日特电各省派员来京参加地方行政会议,讨论有关问题,故名“行政会议”。二十六日袁世凯下令召集。十二月十二日任命议长、十四日任命副议长。十五日全体议员在居仁堂觐见袁世凯“聆训”,下午即在北海团城承先殿举行开会式,改称“政治会议”。依照开会后报请袁世凯批准的《政治会议规则》规定,其任务是议决关于民国建设的政治问题:行政上应兴应革事件,经政府咨询的也可以议决,所有议决事件,都要呈候大总统核夺施行。袁世凯利用这个机关解散国会,制造“约法会议”,完成了通向帝制的最后步骤。政治会议有议员七十六人,主要都是官僚,议长、副议长由大总统在议员中任命。下设秘书厅,秘书一长一人由总统任命,掌管准备议事、整理议案和其他各种事务。政治会议至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二十日结束。

猜你喜欢

  • 移注

    宋代官员注授差遣的方法之一。在任职官任职期满或够一定期限移授其它差遣,称为移注。

  • 讲《易》祭酒

    学官名,西汉末年王莽置,位上卿,掌讲授《易经》,长安国由曾任此职。见《汉书·王莽传中》。参看“讲书祭酒”条。

  • 秘书舍人

    官名。北魏置,秘书省属官。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七品下。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 上仪同

    即上仪同大将军、上仪同三司的简称。

  • 民生

    监生名目。亦名俊秀。指明朝实行纳粟制度后,一般庶民经纳粟援生员之例入国子监而为监生者。出路仅为州县佐贰及府首领官,得京职者,则光禄寺、上林苑等不重要的衙门。甚至有任各边省军卫有司首领官,或卫学、王府教

  • 簾官

    掌管考试的官。宋朝以来科举考试,凡乡会试同考官称簾官;阅卷诸官名内簾,弥封收掌管等官名外簾,皆不得出堂簾之外,统称簾官。《明史·选举二》:“试官入院,辄封钥内外门户。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簾官,在内主

  • 县廷

    县级行政官署。战国、秦、汉皆称。即县官署、县衙门。汉朝郡国行政官署称府,县官署称廷。《后汉书·郭太传》:“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

  • 山西司郎中

    官名。即“山西清吏司郎中”。

  • 南枢密院都承旨

    官名。辽朝置。南面官,南枢密院官员,在南枢密院直学士下。掌传达皇帝旨意。

  • 经历任

    宋代铨选制度中的一项规定。简称经任,凡官员充任差遗到二年成资以上,称为经历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