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廱太宰

廱太宰

官名,也写作“雍太宰”。西汉置,皇帝祭祀五畤时掌供熟食之祭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注:“如淳曰:‘五畤在廱,故特置太宰以下诸官。’师古曰:‘如说是也。廱,右扶风之县也。”

猜你喜欢

  • 党长

    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魏书·高祖纪下》)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核对户籍,征发赋役。最初可复三夫兵役,后改

  • 司官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司之一。员二人,从六品。属尚宫局,掌宣传启奏。唐朝改正六品。宋、金、明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 后归其职于宦官。① 明清中央各部院等衙门属官之通称。主

  • 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

    官名。南宋置为侍卫马军司长官,为三衙最高军职之一,掌马军之政令。武官名。见“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 折冲都尉府

    军府名。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改统军府为之,遍布全国各主要州,皆有名号,有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掌领所属备宿卫,出师则总领军器、粮草、物资、传点等事; 以善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 凡兵马在府,

  • 徽号

    君主时代,在帝后尊号之上再加褒美之称,谓之上徽号,如宋太祖徽号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清同治帝的生母那拉后的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参见“尊号”。

  • 军谘府

    官署名。清末新设的中央机构之一,即陆海军总参谋部。宣统三年 (1911) 改军谘处设。其职掌为上承诏命赞襄军谋,凡经武要略之政皆汇焉。置军谘大臣二人,掌府事。辖总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六厅

  • 鼎罗

    西夏语官名。西夏置,职掌不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六“庆历五年闰五月”条记“夏国主曩霄遣鼎罗威明叶云、吕则依张延寿来谢册命。”鼎罗为威明叶云的官称。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八译作“丁卢”。

  • 生员

    科举制度时指在太学等处官学学习者。唐朝指在太学学习之监生,其员额有规定。宋以后监生与生员有别。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者,统用此称,即俗称之秀才。要接受本地方教官及学政之监督考核,

  • 财政总长

    官名。民国初期设此官,为财政部长官,总理全国财政事务,后改称财政部长。

  • 大计

    官制用语。考核官吏政绩的制度。周朝每三年进行一次。依据考核成果或赏或罚。《周礼·天官·大宰》: “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明孝宗弘治(1488—1505)中定大计之法督考之。地方官三年一朝,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