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礼卫
即“康里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即“康里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司门下大夫城门中士佐官,员一人,正一命。
官名。西晋、北朝与右外兵郎互称,为尚书省右外兵曹长官。参见“右外兵郎”。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39)定为六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未载。
官名。十六国前凉置。掌参议军务以及经济等其它政务,并可率军出征。参见“太府”。
官名。元朝西南地区诸溪洞所置长官司之职官。位长官之下,协掌司事。多以土人为之。明、清沿元旧称,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武职。湖广、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省设有。位次长官司长官,从七品。有自己所辖之土兵及
卫士名,三国吴置,隶属无难督,掌护卫皇帝。
官名。即职方员外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职方员外郎。
即“伊齐额尔吉爱什拉喇哈番”。官名,这是满语的音译,也译作“一齐额尔机爱惜喇喇哈番”和“伊齐额尔吉爱什拉喇哈番”,汉名为“右参议”。清朝在布政司、通政司设参议,在各部的左右丞下置参议,负责审议有关部务
官名。春秋置。掌一县政令的长官。《左传·襄公三十年》: “赵孟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史记·赵世家》:“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官名。县的产
官名。即尚书左丞,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因避讳改,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复名尚书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