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府尹

府尹

官名。掌府政之长官,多设于京城府及陪都府。唐朝玄宗开元元年(713)始置于京兆、河南、太原及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等府,各一人,从三品。掌宣德化,岁巡属县、观风俗、录囚、恤鳏寡。属京兆、河南、太原府者,以府设牧为主官,则通判府务,牧缺则代行其事。宋朝设于京城开封府、临安府及陪都河南、应天、大名府等。一般以亲王担任,不常置,实际上常以权知府事或知府事为长官。辽朝南面官中五京留守司设,称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如圣宗统和元年(983),吴王稍为上京留守行临潢尹事。金朝大兴府及诸府均设一员,正三品,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总判府事。另诸京留守司及诸总管府,则由留守、都总管兼领府尹,亦正三品。元朝地方散府设府尹或知府,府尹又可称为知府。正四品。江南兼管内劝农事,江北另兼诸军“奥鲁”。明朝于顺天府、应天府各设一人,正三品,掌京府之政令。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农民政权在襄阳将所占领之地的知府改为府尹,其职掌仍因袭明朝。清朝于京师顺天府及盛京奉天府各设一人,正三品,总判府事。地位犹如各省巡抚,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又,郑成功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收复台湾后,置承天府,设府尹掌一府之政令。


官名。唐朝西都(京兆府,今西安市)、东都(河南府,今洛阳市)、北都(太原府,今太原市南)等都设府尹。《新唐书·百官四下》:“西都、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府尹各一人,从三品。掌宣德化,岁巡属县,观风俗,録囚,恤鳏寡。”明朝应天府、顺天府也设府尹,掌管京府的政令。清朝沿袭明制,在顺天府、奉天府设府尹。见《明史·职官三、四》、《清史稿·职官三》。

猜你喜欢

  • 稻田务

    官署名。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7)中所置检括官田机构,六年改名公田所。

  • 礼部总部

    官署名。明初礼部四属部之一。洪武六年 (1373) 设。掌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设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各一人,主事三人,正六品。十三年改主事为一人。二十二年改仪部,二十九年 (1396

  • 财政委员会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十二日公布的《财政委员会组织大纲》规定,“国民政府为审查国库各项收支,实行财政公开起见,设立财政委员会。”其职权为整理财政,审查军政各费的概算,稽核公债的发

  • 右正谏大夫

    官名。唐置,属中书省,见“正谏大夫”。

  • 待次

    ①按官职等级秩序提升任用。《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王先谦集解:“不以官之次序,若傅说起版筑为相者。”②又称待次,宋朝选举制度之一。选人经磨勘改为京官后,编排成甲,每甲数人,等待皇帝接见,方

  • 州军府右户参军

    官名。此职惟南齐设置,见《南齐书·百官志》。

  • 膳部下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常丑奴暨妻宗氏墓志》: “(保定)三年(563),转膳部下士。”(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四二五)为天官府膳部中大夫属官,正一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

  • 户部使司判官

    官名。辽朝南面官,又称“东京户部使司判官”。户部使司官员,协助户部使处理日常事务。

  • 上批

    参见“御笔”。

  • 威捷军钤辖、都辖

    武官名。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签弩手千人, 置威捷军, 属拱卫直使司。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以之备边事。设官有钤辖,正六品;都辖,从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