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一班,大通三年(529)定制后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十二班,南朝陈沿置,拟七品,比秩六百石。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第十一班
内官合称。南齐高帝建元三年(481) 置太子宫官,以良娣、保林、才人为三内职。
见“译官”。官名,即一等翻译官,掌翻译。清朝末年地方交涉使司的属官中有一等译官。译官分一等译官和二等译官;一等正六品,二等正七品。
官署名。渤海国置,右六司支司之一,置郎中、员外,以主其事。
官名。元置,见“怯薜”。
官吏出行时的仪仗队伍,前为导,后为从。据《后汉书·舆服志》,汉朝公卿以下至县三百石长导从,置门下五吏: 贼曹、督盗贼、功曹,皆带剑,三车导; 主簿、主记,两车为从,县令以上,加导斧车。汉朝官吏出行时仪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设置,似为京畿统管的别名或改名。见“统管”。
官名。东汉置,秩六百石,为公主属官,主管公主府藏之事。
伎术官名。金置,属太医院。秩从九品,随科至十人设一员,以伎术精良者充任。如不足十人,并须至十人时始置。
官名。北魏置,集书省属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六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