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少卿

少卿

官名。① 春秋郑国置。《左传·昭公三十年》: 郑游吉曰: “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之少卿也。”杨伯峻引沈钦韩补注: “少卿,下卿也。”②北魏以后九卿或诸寺(司)次官通称。北魏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卿置为副贰,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 定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齐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皆置为次官,四品。隋、唐沿置,隋朝为正四品上,唐朝太常寺所置为正四品上,余八寺为从四品上。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为职事官,太常、宗正寺所置为从五品,余七寺为从六品。辽朝太常、崇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八寺置。金朝太常、大理二寺置,正、从五品。元朝宣徽院光禄、仁宗延祐元年(1314) 以前太常及太仆、尚乘、长信、长秋、承徽、长宁、长庆、宁徽诸寺置,从四品。明朝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行太仆、苑马诸寺 (司) 及尚宝司皆置,南京部分寺、司亦置,正四品至正、从五品不等。清朝大理、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诸寺置,俱满、汉各一员,大理、太常、太仆寺所置为正四品,光禄为正五品,鸿胪为从五品。③北魏、金、元部分官署属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 置司空、主客、太仓、库部、都牧、太乐、虞曹、宫舆、覆育少卿官。金朝司农司置,正五品。元朝大司农司置,从二品,位大司农、大司农卿下; 储政院詹事院下属储膳司、徽政院下属掌谒司置,为司卿副贰; 徽政院下属群牧监置,位卿、太卿下。


官名。1、大卿之副。《左传·昭公三十年》:“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少卿也。”疏:“简公在楚,上卿守国,故少卿行耳。”少卿即诸侯之大夫。

2、正卿之副。北魏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置少卿官。见《魏书·官氏志》。北齐沿置,如太仆、太常、光禄、大理等皆置少卿。其后历代各沿置。见《隋书·百官中、下》、《新唐书·百官三》。

猜你喜欢

  • 小司射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司射司次官,佐司射下大夫掌本司事务。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见“司射下大夫”。

  • 正总典金匠

    官名。太平天国前期有典金匠,后期《幼主诏旨》中有正总典金匠一官。为天朝典官中最高的典金官。按太平天国官制,既有正就必有又正、副、又副诸员。参见“典金匠”。

  • 都坐大官

    即北魏时“中都坐大官”、“内都坐大官”、“外都坐大官”的泛称。

  • 国宗

    太平天国东王以下各王同宗兄弟之称谓。据太平天国前期定制,东王以下各王同辈兄弟称国宗,后辈称国相,出外任事者亦称国宗。官阶约与燕王、豫王、侯、丞相相等。督军或出任地方官者则加“提督军务”衔,据载有十四人

  • 雍畤尉

    官名,也写作“廱畤尉”,秦汉皆置,掌本畤的守卫和治安,为本畤驻军长官。畤是古代帝王祭天地和五帝的地方。秦先后在雍地作五畤,每畤设一尉守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属官有)雍太宰、太祝、太祝令

  • 群牧司判官

    官名。见“群牧司都监”。

  • 提领八作司

    官署名。元中统三年始置提领八作司,正九品;掌出纳内府漆器、红瓮、捎隻等。至元二十五年,改升提举八作司,正六品。至元二十九年,以出纳委积,分为左右两司。详见“提举右八作司”和“提举左八作司”两条。见《元

  • 车曹参军

    官名。见“公府车曹”。

  • 官簿

    官簿,又称“官牒”,即登记官吏姓名籍贯简历的簿册。也就是官吏的档案。《汉书·王莽传》:“请令天下吏能诵(安汉)公戒者,以著官簿,比孝经。”《后汉书·百官志序》:“世祖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

  • 内弘文院大学士

    见“内三院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