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学录

学录

官名。宋朝始置。仁宗时为太学职事之一,选差学生充任。神宗熙宁(1068—1077)末,改由命官充任,仍参用学生。命官正九品,掌协助学正执行学规,参预考核学生之事。元沿宋制,设于各路儒学及医学。地位低于教授及学正。选用任满并经考核合格的直学士充任。任满后考察所作文章,合格者可升学学正式山长。路医学亦设此职。明朝改置为国子监属官,从九品,与助教、学正分掌国子监六堂教务,并讲说经义文字。明初于国子学置,洪武十五年(1382)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定制三人,中都国子监亦置三人。二十四年改中都国子监一人。二十六年罢中都国子监,仅存国子监三人。建文(1399—1402)中革。成祖即位,复置。永乐元年(1403)于北京国子监置一人,后增至七人,万历九年(1581)革一人,增设不常。清朝定为国子监六堂中崇志、广业二堂职官。顺治元年(1644)始设。初从九品,乾隆元年(1736)升正八品。掌经理南学事宜。


官名。宋代国子监设学录,与学正共掌学规。见《宋史·职官五·国子监》。元代国子监也设学录,掌督习课业;路学也设学录。见《元史·百官三·国子监》、《元史·百官七·儒学》。明代国子监置学录七人,从九品,掌六堂训诲。见《明史·职官二·国子监》。清代国子监也置学录,与学正共掌南学事。见《清史稿·职官二·国子监》。

猜你喜欢

  • 外务部

    官署名。清末新设的中央机构之一,即办理外交行政之总机构。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班列各部之首。掌管对外交涉。置总理亲王、会办尚书、兼会办左、右侍郎,各一人。改总办章京为左、右丞

  • 宁戎校尉

    官名。十六国前凉置。领兵,驻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张瓘任此职时兼河州刺史。见《晋书·张轨传》。

  • 畿县令

    官名。唐制以京旁之县为畿县,京兆府领县二十,其中长安、万年二县治所均在京师城内,称为赤县,其余咸阳、兴平、泾阳、渭南、高陵、同官、蓝田、鄠、好畤、武功、华原、美原十二县均地邻京师四周,称为畿县;河南府

  • 太和职员令

    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间制定的有关职官品阶的令文。分前后两令,皆由孝文帝主持制定。前令于太和十七年颁布,是现存北魏第一个全面、正式规定各种职官品阶的令文,自第一品至从九品共分为十八个品级,每

  • 奚官局令

    官名。即奚官令。

  • 留司台官

    见“三京留司御史台”。

  • 县门下循行

    县门下吏名。东汉时郡府置门下循行,是郡府中一种低级散吏,位次书佐。县廷亦置之,《汉官》记洛阳佐吏有循行,不冠门下为称。汉制郡国惟门下有巡行,则洛阳县循行必为门下之职。晋代县亦置门下

  • 计官

    官名。唐朝殿中省诸署监置,宋朝仅存空名,未尝除授。主管财物及出纳的官。《周礼·天官·序官·司会》注:“会,大计也。司会主天下之大计,计官之长,若今尚书。”

  • 军吏

    军队中各级长官的统称。包括军中文职人员。《周礼·夏官·大司马》:“军吏载旗。”郑玄注:“军吏,诸军帅也。”贾公彦疏:“谓从军将至下伍长皆是军吏也。”《汉书·韩信传》: “信谓军吏曰: ‘赵已先据便地壁

  • 博平君

    封号名,地节四年汉宣帝封其外祖母为博平君。《汉书·宣帝纪》:“四年春二月,封外祖母为博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