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学务大臣

学务大臣

官名。清末管理全国教育行政之最高长官。初设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职掌为统辖全国学务,凡整饬各省学堂,编订规制,考察学务,审定专门普通教科书,任用教员,选录毕业生,综核各学堂经费等一切有关教育之事,均属焉。辖专门、普通、实业、审订、游学、会计六处。三十二年,学部成立后撤销。宣统三年(1911)又改学部尚书为学务大臣,作为学部之最高长官,掌劝学育才,稽颁各学校政令。


官名。清朝后期内阁设学部,掌管全国的学校教育,其长官称学务大臣,掌学部政令。其佐官有副大臣,左右丞、左右参议等。见《清史稿·职官六·学部》。

猜你喜欢

  • 茶案

    官署名。北宋前期置,属三司盐铁部,掌行茶法。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随三司废。

  • 佥通政院事

    官名。元置,为通政院的佐官,见“通政院”。

  • 侍卫太保

    官名。辽朝置为北面官,侍卫司官员,在侍卫太师下。武官名。辽置,见“侍卫司(2)”。

  • 阿敦达

    满语官名。即指牧马头目。阿敦,意为牧群、马群。达,意为头目。

  • 京县

    县的等级之一。宋制为京、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县的第一等,相当于唐代的“赤县”,参见该条。金制为赤、京、剧、次剧、上、中、下七等县的第二等,即诸京附郭的县,次于中都附郭的赤县。

  • 持书侍御史

    即“治书持御史”。唐朝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官名,也省称持书或持书平,又名治书侍御史,掌评全国疑案。《通典·职官·御史台》:“御史中丞,旧持书侍御史也。”《晋书·职官志》:“汉宣帝幸宣室,斋居而决事,令

  • 钵阐布

    官名。即吐蕃官钵掣逋,掌国政最高长官。

  • 食采

    即食邑、采地、封地、封邑。《汉书·地理志下·郑国》:“本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

  • 飙略将军

    见“十飙将军”。

  • 京状

    即“京削”。宋代高中级官员荐举选人改为京官的奏状,即“京削”,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