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仆丞

太仆丞

官名。秦、汉、魏、晋、南朝为太仆副贰,协掌车舆马政,管理本署事务。西汉员二人,秩千石。东汉员一人,秩比千石。魏、晋沿之,七品。南朝宋七品,梁三班,陈八品、六百石。北魏增置少卿为太仆之副,丞居其下,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中,二十三年改七品。北齐置太仆寺,以卿、少卿为长贰,丞参领寺务,地位渐轻,七品。隋员三人,正七品; 唐员四人,从六品上。掌勾检稽失,判本寺日常公务。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寺改名司驭丞、司仆丞,旋各复旧。北宋前期置为寄禄官,用以表示品级俸禄,无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正八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罢。辽朝南面官有之。元朝员二人,从五品。明初置员四人,后增至十二员,又减为三员,分领各地马政及管理库藏,正六品。北齐以来,亦称“太仆寺丞”。


官名,俸比千石,佐太仆卿掌车马。参看《太仆卿》条。

猜你喜欢

  • 海军处

    官署名。清末陆军部所属机构,为*海军部之前身。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同时将练兵处军学司水师科及工部船政事宜併入。掌全国海军政务,凡厘定章制,考究教育,节制海军人员,监督造械,任补黜陟官员,皆由该

  • ① 官制用语。即递补、委任官职。《汉书·儒林传》: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后代沿用。制度或有不同。②即“补服”,

  • 检典舆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检点的属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军帅。参见“典舆”。

  • 庶长

    ① 官名。春秋时秦国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其他各国的卿。《左传》襄公十一年:“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② 爵名。战国秦置。意即众列之长。有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大庶长等名,分别为二十等

  • 䱷人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捕鱼供膳及征牧渔税。《周礼·天官》: “牧人,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掌以时䱷为梁。春献王鲔, 辨鱼物, 为

  • 中都护

    官名。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以李严任之,统内外军事。宋朝初年亦置,位在五大都督府长史之下、少卿监之上,后不常置。官名,三国蜀置,统内外军事,为军事长官。《三国志·蜀书·李严传》:“章武二年,

  • 佐著作郎

    官名。三国魏明帝太和 (227—233) 中置,隶中书省,协助著作郎修撰国史及起居注。“佐郎职知博采,正郎资以草传。” (《史通·史官建置》)初置一人,后增为三人,七品。西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改

  • 淮军

    清末军队名。是湘军幕僚李鸿章在湘军统帅曾国藩的支持下用湘军编伍的定制参合西洋运用洋枪的成法而编练的一支新的军队。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 初建时人数约七千余人,至同治四年 (公元1865年) 发

  • 制艺

    明清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叫制义,即八股文,因是制举应试文章,故有其名。清黄景仁 《两当轩集自叙》: “稍长,从塾师授制艺,心块然不如其所好。”

  • 县白直

    杂任职名,见“白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