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都指挥使
官名。五代至北宋禁军厢一级统兵官。宋朝禁军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虎翼、骁捷等军设左、右厢,捧日和龙卫军每厢统三军,仅四千五百人或三千七百五十人; 南宋名存实亡。
武官名。五代后周始置,为指挥一厢的统兵官,周世宗曾命韩令坤和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分别为龙捷军左、右厢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和赵鼎分别为虎捷军左右厢都指挥使,北宋沿后周之制,也于各厢置都指挥使以统领一厢之兵。至于四厢都指挥使,则是统一指挥四厢的统兵官,属于特设,别称“厢主”。
官名。五代至北宋禁军厢一级统兵官。宋朝禁军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虎翼、骁捷等军设左、右厢,捧日和龙卫军每厢统三军,仅四千五百人或三千七百五十人; 南宋名存实亡。
武官名。五代后周始置,为指挥一厢的统兵官,周世宗曾命韩令坤和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分别为龙捷军左、右厢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和赵鼎分别为虎捷军左右厢都指挥使,北宋沿后周之制,也于各厢置都指挥使以统领一厢之兵。至于四厢都指挥使,则是统一指挥四厢的统兵官,属于特设,别称“厢主”。
官名。将军名号。南朝梁置。施用于境外,地位较低。武帝大通三年(529)定制后,班品拟伏波将军等号。参见“度河将军”。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遂士置,北周沿置 。秋官府刑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下设遂法中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遂士”。
见“御前弓马子弟所”。
即“甲喇额真”。
官名,明置。永乐初置协理京营戎政,掌京营操练,由尚书或侍郎或右都御史兼管。嘉靖二十年,始命尚书刘天和为戎政尚书,罢其部务,另给关防,专理戎政,辖五军、神枢、神机三大军营。参看《明史·职官志一·兵部、兵
杂任职名。唐置,太仆寺典牧署员额七十四人,太子仆寺厩牧署有三十人,主奶酪之事。
内官名,一作傛华。西汉武帝始置,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汉末魏国曹操置为王后以下第四等,魏明帝太和(227—233)中定为视真二千石。晋武帝以容华为九嫔之一,位婕妤下,视九卿。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
即“参预政务大臣”。
官名。北宋初,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废。
官名。原为少数民族首领称号,十六国代拓跋什翼犍建国二年 (339) 沿用此名。《魏书·官氏志》:“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时帝弟觚监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