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别将

别将

官名。秦、汉泛指率领部分兵力与主力分道而进的次要将领。北魏中叶以后,出兵之制,军之统帅为都督,与主力分道而行为之辅翼的将领,初称别道都将,后遂沿用此称,逐渐成为一级统兵武官名称,或冠以拟戍地名,如三关别将。开始权任较重,约相当于刺史,位在统军之上,统率兵力无定数,自二千至万人不等。后期战乱,地位渐低,诏能募三千人者用为别将。北周隶诸州总管,六命。北齐置为禁军诸府及太子左、右卫率属官,皆为近卫武官,与都将、统军、军主、幢主并列五职,如“左右备身五职”、“太子内直备身五职”等。品级自七品至从八品不等。隋初仍置,正八品,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改车骑将军为诸折冲府次官,协领本府府兵,太宗贞观十年(636)改名果毅都尉,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又于折冲府增置别将,从六品下,居果毅都尉之次,其后分左、右,久之,复置一员,降其品。上府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又,唐初秦王、齐王府曾各置左右六护军府及左右亲事、帐内府,各有别将。其左一、右一护军府,各置十员,左二、右二、左三、右三护军府,各减六员,与长史、录事参军等分领亲勋卫及外军。其左右亲事府,置左、右别将各一员,正五品下,与长史、录事参军等掌率亲事以上侍卫陪从。


1、将名,秦汉皆置,单独领兵于他处与主帅配合作战的将军,称别将。《史记·陈涉世家》:“章邯别将击破之。”《汉书·高帝纪》:“项羽拔襄城,还,项梁尽召别将。”《后汉书·隗嚣传》:“嚣又令别将下陇。”后世也有沿置。

2、官名,唐置,为军府副长官;贞观十年,改别将为果毅都尉,为折冲府的副长官。此后又另置别将,位在校尉之上。见《新唐书·百官四上》。

猜你喜欢

  • 都司空丞

    官名。秦置,属宗正。入汉因之,平帝元始四年(后4)更属宗伯,为都司空令副贰,主宗室犯罪者。东汉省。官名,属宗正,为都司空令之副,佐令掌宗室罪人等事。参看“都司空令”条。

  • 将作寺丞

    官名。北齐置,为将作寺的副长官。见“将作寺”。

  • 小司木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木中大夫属官,佐司木中大夫、小司木下大夫掌本司事务。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为司木司次官。宣帝即位,复置六府诸

  • 大左司徒

    官名。春秋鲁国置。大司徒别称。《鲁大左司徒元鼎铭》: “鲁大左司徒元作善鼎,其万年眉寿,永宝用之。”

  • 巡江吏

    海关海事部理船科与地方机构港务班的洋员,即水上警察。见“海事部”。

  • 内翻书房提调

    官名。见“内翻书房”。

  • 同知点检司事

    武官名。辽置,为殿前都点检的佐官,位在副点检之下。参见“殿前都点检司”。

  • 社稷坛尉

    官名。清朝太常寺之属官。掌管社稷坛门钥、守卫、值宿之事。朔望则奉香行礼,祀日则守门以司其启闭出入。额设五人,五品一人,六品四人,均以满员充任。五品尉员缺以六品尉序升,六品尉员缺由吏部牒八旗选送补授。官

  • 承受官

    吏名。宋朝客省、閤门司置,转勒留官后,理七选,许出官为县主簿、县尉。流外官名。宋置于客省、閤门,承长官之命,办理各种事务。

  • 仓部郎

    官名。尚书省仓部曹长官通称。三国魏始置,亦称仓部郎中,资深者可转侍郎,六品,秩四百石。隶度支尚书。两晋南朝沿置,宋六品; 梁侍郎六班,郎中五班; 陈侍郎、郎中并四品、六百石。北魏前期仓部曹置尚书,郎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