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1)军队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国多设有上、中、下三军。后来晋、吴等国曾扩展为五军、六军。《国语·齐语》记齐国以五人为伍,十伍为小戎。四小戎为卒,十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军,员额为一万人。历代“”的编制,人数多寡不一。军作为近代军事编制单位,始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大本营,由共产党协助所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军,以军为指挥单位,每军一般辖三个师。自班至师,均以三进。步兵以二人为伍,六伍为班,三班为排,三排为连,三连为营,三营为团,三团为师。我国陆军的编制由班到师采用三三制由此始。(2)由边戍之名变为政区名。唐初在缘边节度使辖区之下设军、守捉、城、镇,各军的长官称军使,本系专掌一地驻守卫戍之事,惟中叶以后,曾于边陲荒凉地区改置军、城以治理之。见于史籍者,如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镇北都护府徙治天德军。五代时军人干政,内地亦设军,与县平级,于是本为边陲驻戍单位的军,至此遂成为地方行政区域。宋代之军,其级别有二:一与府州同级,如京东路的淮阳军,统下邳、宿迁二县,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如真定府属的天威军。还有头下军州,是朝廷赐给宗室、外戚、公主、功臣等人的食邑,因所赐区域大小不同,有的称州,有的称军,也有称城或称堡的。金初因袭宋制,地方行政区划也有军的一种,地位在各州之次;世宗大定年间,尽升诸军为州,以后即无军一级的政区。元代复仿宋制于边地设军,数目不多,仅四川有长宁一军,属于路;湖广有南宁、万安、吉阳三军,直隶于省。(3)士兵名称。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后来招募的兵才做“”。

猜你喜欢

  • 上计史

    官名,汉置,也简称“计史”,掌从主计吏到京城汇报。详“上计吏”条。

  • 土州同官

    名。明清土官名号之一。文职。云南、广西等省设有,设于州或土州内。从六品。有自己所管辖之地区,受地方长官约束。世袭,其承袭事隶吏部。详“土官”。

  • 大厩

    官署名。战国秦置。掌管秦王所属马匹牛畜的机构。《睡虎地秦墓竹简·厩苑律》: “其大厩、中厩、宫厩马牛殹(也),以其筋、革、角及其价钱效,其人诣其官。”负责养马的机关,其长官称令,俸禄六百石,属太仆。《

  • 漆工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色下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漆工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

  • 大行台吏部郎

    官名。北魏置,属大行台吏部尚书,协掌大行台内官员选举任免。《魏书·恩幸传》:“上党王(元)天穆以 (王绰)为北道行台郎中,尔朱荣代天穆为大行台,(王绰)仍为吏部郎。”可与“大行台吏部郎中”互称。

  • 漕司

    转运使司省称。官名。宋朝转运使掌管漕运,所以也称转运使为漕司。唐朝设转运使,宋朝沿袭其制,在转运司设转运使。起初,转运使只负责粮饷转运等事,后来兼理边防、盗贼、狱讼、钱谷等事,成为一路高级地方行政长官

  • 两省官

    职官合称。唐宋合称门下省与中书省为两省。宋制以门下省的给事中、起居郎、左散骑常侍、左司谏、左正言与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起居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通称为两省官。

  • 五岳庙令

    官名。隋制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各置庙令,以供神祠洒扫。唐沿置,庙令秩正九品上,掌祭祀及判祠事;下设祝史,掌陈设读祝,行署文案:斋郎,执俎豆及洒扫之事。宋亦置五岳庙令与庙丞

  • 仁部卿

    官名。渤海国左六司仁部长官,置一人,居司政下。

  • 前校丞

    官名。秦属将作少府,为前校令副贰。汉因之。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 更属将作大匠。成帝阳朔三年 (前22) 省。官名,西汉置,景帝时将作大匠所属工徒(工程兵)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校,每校置令丞。丞掌佐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