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元士

元士

官名。①受命于天子之士。《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郑玄注: “元,善也。善士谓命士也。”孔颖达疏: “按《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故云‘善士谓命士’。则上、中、下之士皆称元士也。天子之士所以称元者,异于诸侯之士也。”②王莽始建国元年(后9)更秩六百石为元士。新莽官制,九卿分属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每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诸职。东汉废。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404)八月亦置,为大夫属官,秩七品; 元士属官有署令长,秩八品;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改元士为从四品上;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无此职。③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89)改给事中为元士,后以六科为政事本源,改为源士。旋复旧名。④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置,以赐在学选人,正五品。


1、官名,即天子的上士,位比小城长官。《礼记·王制》:“天子之元士,视附庸。”注:“小城曰附庸。”这里的附庸,指小城长官。按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上中下三士,皆称元士。天子之士皆元士,以异于诸侯之士。《后汉书·百官志》:“掾史属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属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2、官名,王莽置。王莽置三公九卿,每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共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掌中都官诸职。见《汉书·王莽传》。北魏沿其制,七品。见《魏书·官氏志》。

3、秩(俸)级名,六百石曰元士。见《汉书·王莽传》。

4、给事中的别称。明洪武二十二年改给事中为源士,增至八十一人,皇上以其适符古元士之数,改为元士。见《明史·职官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5、赏赐名号。宋徽宗政和八年置,用来赏赐在学选人,正五品。

猜你喜欢

  • 太医

    官名。周朝有医师,掌管医药方面的政令。秦汉有太医令丞,也掌管医药;汉初属太常,后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也都设此官。梁称侍御师,后魏称太医博士。隋有太医署令,唐朝不变,下属有医、鍼、按摩等博士。后来称给皇

  • 会灵观副使

    宫观官名。宋真宗天禧元年 (1017)始置,以参知政事兼领。仁宗皇祐五年 (1053) 废。

  • 封疆

    “封疆大吏”之简称。明清总督、巡抚总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人们把他们比作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称作封疆、疆臣、疆吏、封疆大臣、封疆大吏等。

  • 府寺

    郡国官署。寺即官舍。《汉书·冯奉世传》:“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指郡国官署。寺,官舍。《汉书·冯奉世传》:“攻陇西府寺,燔烧置亭。”《后汉书·酷吏列传·樊晔传》:“涼州为之歌曰:‘游子常苦贫,力子天

  • 淮西行院

    即“淮西等路行枢密院”。

  • 郡通事

    (1)郡门下吏员名。晋置,《彭祈碑阴》有门下通事,大概是郡府门下掌传达通报的属吏。(2)郡佐官名。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第一次所颁《职品令》,代郡的佐官有通事,秩正七品上

  • 致仕

    指官员告老辞官。《礼记·曲礼下》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说。汉朝并无年龄规定,如大臣年老有病,可随时向皇帝提出。宣帝时,韦贤为相五岁,年七十余,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加赐第一品。丞相致仕自此始

  • 桥丁

    杂任职名。唐置于诸津,每津各三十人,掌守护桥梁之事。

  • 顺义苑

    官署名。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置。北京苑马寺六监二十四苑之一,属清河监。设圉长一人,从九品,下分各群,设群长,掌牧养马匹,以备军需。十八年并入太仆寺。参见“清河监”。

  • 侍中省

    官署名。魏、晋时为侍中所居,与散骑省、侍省合为门下三省。南北朝散骑 (集书)、西省各自独立,侍中省遂专“门下”之称,迳号门下省,两名亦常互称。参见“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