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五兵尚书

五兵尚书

官名。属尚书省。三国魏始置,掌军事枢务,主管全国军事行政,领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五郎曹。西晋初不置,武帝太康 (280—289)间复置,分中兵、外兵为左右,共领七郎曹,仍称五兵。东晋、南朝沿置。但宋、南齐仅领中兵、外兵二曹,梁、陈仅领中兵、外兵、骑兵三曹。魏、晋、宋皆位三品,梁十三班,陈三品。十六国后燕及梁末侯景改名七兵尚书。北魏定称七兵尚书。北齐初沿北魏制,后复称五兵尚书,领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都兵五曹,管理全国兵籍、征兵、仪仗等军事行政。三品。但因北齐于尚书省外别置外兵省、骑兵省管理全国兵马枢务,所以五兵较前权轻。隋以后改置“兵部尚书”。


官名。魏置五兵尚书,即后代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晋沿其制,又把中兵和外兵各分为左右。宋、齐、梁、陈皆置。北齐的五兵尚书统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及都兵,左中兵掌诸都督告身和诸宿卫官,右中兵掌畿内丁帐事和诸兵力士,左外兵掌河南及潼关以东诸州丁帐及发召诸兵,右外兵掌河北及潼关以西诸州丁帐及发召诸兵,都兵掌鼓吹太乐部小兵等事。见《通典·职官五·兵部尚书》。

猜你喜欢

  • 边铺军

    金代镇防军之一。于河南、陕西与南宋、西夏毗邻地区编练百姓组成,以居守边界。

  • 理官

    大理寺官通称。司法官。《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 经正监

    官署名。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七月设,秩正三品,官五员。十月,官员增置为八员。掌管皇帝营盘纳钵及拨给各投下草原牧地,处理有关词讼。设太卿一员(正三品)、太监二员(从三品)、少监二员(从四品),均以

  • 判录司

    官署名。明朝掌管京师官吏薪俸、文移、勘合的机构。洪武十三年(1380)始置。设判录一人,正七品,副判二人,从七品。后改判录为司正,副判为左、右司副。十八年,罢。

  • 假相

    见“假相国”。代理相总理朝政。《史记·赵世家》:“(赵孝成王)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围其国。”

  • 主

    官名。即别帅、副将。清人顾炎武《日知录七·夏奡舟》:“古人以左右冲杀为阵,其锐卒谓之跳,别帅谓主。”见《陈书·高祖纪》。

  • 洋务文案

    官名。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任总统时设于总统府,即外文秘书。

  • 图画署令

    官名,金朝置。从六品,掌图画缕金匠。其佐官有丞,从七品;直长,正八品。见《金史·百官二》。

  • 州统

    官名。北魏诸州沙门曹长官,主持州内佛教事务。北魏末,因战乱仓廪空虚,诏诸沙门有输粟四千石入京仓者,授本州统。

  • 内城巡警总厅

    官署名。清末巡警部、民政部所辖之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京师内城工巡总局设。初隶巡警部,三十二年,改隶民政部。专理京师内城警务、民政及护卫皇帝车驾等事宜。置厅丞一员,从三品。辖总务、行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