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品制

九品制

以九品区分官员等级的制度。三国魏时改变两汉粟石品级制,始分官员为九品,晋与南朝除梁采用班品法外均沿用其制。北魏时将九品各分正从, 自正四品以下又各分上下阶。共分三十品。三国魏采用九品制时各品所属之官大致如下:一品,大将军、三公、丞相等属之;二品,诸四征、四镇将军及诸大将军等属之;三品,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监令及九卿等属之;四品,城门校尉、领兵刺史及御史中丞等属之;五品,给事中、单车刺史、郡国守相内史等属之;六品,尚书令、左右丞、诸县署令秩千石者属之;七品,诸县令六百石以上者属之;八品,太常斋郎、诸县署令千石以上者丞等属之。第九品,诸县署丞、尉,王官舍人,诸乡有秩等属之。北魏正从九品所属文官,大致如下:正一品,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等属之;从一品,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等属之;正二品,尚书令、太子太傅等属之;从二品,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监、司州牧、四镇将军等属之;正三品,侍中、中领军、司州刺史等属之,从三品,散骑常侍、征虏将军、中州刺史等属之;正四品,城门校尉、黄门侍郎、下州刺史等属之;从四品,中书侍郎、谏议大夫、左右中郎将等属之;正五品;郡国守相、内史等属之;从五品,大司马大将军掾属等属之、正六品,司徒主簿、县令等属之,从六品,太子舍人等属之;正七品,中县令等属之;从七品,司州主簿等属之;正八品,司州祭酒、下县令等属之;从八品,公车令、符节令、诸署令属之;正九品,中黄门等属之;从九品,太子牧长等属之。北魏于正四品以下,除分正从外,复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北齐、隋初与唐沿其制。隋炀帝时废上下阶,九品共分十八阶。宋元明清诸代之制与炀帝时同。

猜你喜欢

  • 司川员外郎

    官名。即水部员外郎,唐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咸亨元年 (670) 复名水部员外郎。

  • 象谞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宾部中大夫象谞中士佐官,正一命。

  • 骁卫将军

    官名。西魏置,位在车骑将军之上。《周书·杨绍传》:“(杨绍)累迁车骑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骁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官名。汉代杂号将军中有骁卫将军,武帝封李广为骁卫将军;后省。《通典·职官十·左右骁卫》:

  • 帖经

    科举考试方法之一。其法是将经书任选一页,把左右两边蒙住,中间只开一行,再令考生填写。唐代始以此法试士,后因应试者众,所帖愈难,於是应试的士人,将难记之经,总括编为歌诀,熟诵以便记忆,称为帖括。唐时帖经

  • 民政厅

    官署名。省行政机关之一,民国置,掌理全省民政,凡所属县市行政官员的任免,以及警察、保卫、选举、赈灾、卫生行政、礼俗宗教、禁烟等皆属之。设厅长一人,总理厅务,指挥监督所属职员及所辖机关。厅长由行政院就省

  • 竹使符

    汉代对军队作一般调发的凭信。《汉书·文帝纪》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初与郡守为铜虎符, 竹使符”。颜师古注:“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

  • 衔枚氏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禁喧哗。《周礼·秋官》: “衔枚氏,下士二人,徒八人”,“掌司嚣。国之大祭祀,令禁无叫。军旅、田役,令衔枚。禁叫呼叹鸣于国中者,行歌哭于国中之道者”。官名。周置

  • 司仪官

    官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置。见《魏书·官氏志》。官名。北魏太和中仿汉代大鸿胪的治礼郎而设。北齐则于鸿胪寺置“司仪署令丞”,见该条。

  • 金吾街司

    见“金吾街仗司”。

  • 参军祭酒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为丞相府僚属。以参军久次者为之,七品。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为丞相府属官,为参军之首,以年长任职时间长、有威望者任之,掌参谋军事。参看“参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