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举人

举人

选举制度。其称始见于汉,因由各地官吏荐举,故名。后俗称举人。专指科举制度中应贡举考试的各科士人。隋、唐时为进士科由官府特别是州、县、馆、监送往尚书省参加礼部或吏部考试者。宋朝举人登科即授官,应试不合格者允许继续应举。未获士身,亦可免除丁役、身丁钱米; 曾赴礼部试者,犯徒以下公罪和杖以下私罪,许赎。明、清专指乡试取录者,有新中式、下第、坐监、署教和正榜、副榜之分。可于次年进京会试,亦可直接为官。


1、被推荐的人才。汉朝地方官郡国守相推举给朝廷的优秀人才称举人。清赵翼《陔余丛考·举人》:“汉时取士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故谓之举人。”

2、考进士的人。唐宋两朝称入京应进士考者为举人。《陔余丛考·举人》:“唐宋举人又与前代异,前代举孝廉等,即为入仕之途。唐宋惟重进士一科,所谓举人者,不过由此可应进士试耳,故又谓举进士。”

3、考中乡试的人。明清两朝,考中乡试的人称举人。《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参看《清会典事例·礼部·举人》。

猜你喜欢

  • 节骑郎

    官名。南朝宋置,掌皇帝出行仪仗行列等事务之侍从官。

  • 方镇

    初指掌握一方军政的军事长官。如两晋之持节都督,唐、五代之节度使等。《晋书·范宁传》:“又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新唐书·宪宗纪赞》: “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后成为

  • 给事中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

  • 主辖市舶司事

    官名。宋置,见“提举市舶司”。

  • 三大户

    即“耆长”。

  • 鲁诗博士

    学官名,汉置,掌教授鲁诗。汉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人辕固(即辕固生)所传授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授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授的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授的叫《毛诗》(始于鲁人毛

  • 铜官

    官署名。汉朝郡国产铜多者设铜官,置长、丞主之,掌采铜、铸作器用之事。据《汉书·地理志》:丹阳郡设铜官。官署名。战国楚置,掌铸钱。《七官考》:“《图书记》云‘楚设铜官,铸钱洲上,遂名铜官。’按《一统志》

  • 左右神威军

    唐禁军名。肃宗时选精于骑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分左右厢,号称左右英武军。代宗曾以“射生军”入宫平乱,故又称之为宝应军。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九月改称殿前射生军,次年四月改为左右神威军。设大将军二人,

  • 壮烈将军

    见“十壮将军”。官名。南朝梁代设此将军,为十二班。见《隋书·百官上》。

  • 粘竿处蓝翎侍卫

    官名。清朝尚虞备用处属官。额设十五人。掌为皇帝巡狩垂钓做准备工作。详“尚虞备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