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郎将

中郎将

官名。秦、西汉为中郎长官,秩比二千石,隶郎中令 (光禄勋)。职掌宫禁宿卫,随行护驾,协助郎中令 (光禄勋) 考核选拔郎官及从官,亦常奉诏出使,职位清要。后又专设五官、左、右中郎将分领中郎、常侍侍郎,谒者。期门(虎贲)、羽林郎等禁卫军亦专设中郎将统领。其职多由外戚及亲近官员担任,加中朝官号。东汉省并郎署,中郎、侍郎、郎中悉归五官、左、右三署,作为后备官员。五官、左、右中郎将仍隶光禄勋,职掌训练考核选拔郎官。宫禁宿卫侍从之职归虎贲、羽林中郎将。别设使匈奴中郎将管理南匈奴事务。亦有单称中郎将者。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置诸名号中郎将为统兵将领,遂成为次于将军、高于校尉的统兵武职名称,品秩高低不等,其东、南、西、北四中郎将职位尤重,高于一般杂号将军。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改左、右卫的三卫五府、诸卫翊府、太子诸率府的三卫三府诸内府长官骠骑将军为中郎将,各领禁卫府兵,统校尉、旅帅、亲卫、勋卫等官。诸卫所置正四品下,诸率所置从四品上。高宗永徽三年 (652) 改名旅贲郎,旋复旧。宋朝环卫官中左右金吾卫、左右卫、左右千牛卫亦置,位次将军,高于郎将,无职事、无定员,仅为武臣赠典、武臣责降散官及安置武职闲散人员,或除拜宗室、外戚。参见有关各条。


官名。秦置,汉因之。西汉时皇帝的侍卫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帅侍卫,皆秩二千石,位低于将军。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东汉沿置,又增置东西南北四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使匈奴中郎将;建安以后,地方割据,自相署置,多名中郎将。其后,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置。唐代各卫府也置中郎将,正四品下。宋代也有中郎将。均掌执戟值班、宿卫侍从、守护殿门、出充车骑之诸郎。五官中朗将,掌五官郎;左中郎将,掌左署郎;右中郎将,掌右署郎;虎贲中郎将,掌虎贲郎;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后汉书·百官二》、《新唐书·百官四上·十六卫·亲卫之府》、《宋史·职官六·环卫官》、《通典·职官十一·中郎将》。

猜你喜欢

  • 诸王家令

    官名。三国魏置,为王国官,秩第八品,掌王的家事。

  • 右寺

    官署名。明清大理寺所属机构,分掌狱讼复审工作。参见“大理寺左寺”。

  • 噶布式显章京

    即“噶布什贤章京”。

  • 弁师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王冠冕,区别诸侯、孤卿大夫冠冕等级。《周礼·夏官》:“弁师,下士二人,工四人,史二人,徒四人”,“掌王之五冕”、“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皮弁、弁绖,各以其等为之,

  • 豉匠

    杂任职名。豉即豆豉,有咸淡两种,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供调味用。唐于光禄寺掌醢署置豉匠十二人,掌制作豆豉。

  • 文书名。①指下言于上之文书。始见于汉。三国沿制,除言密事得皂囊盛外,余皆启封。唐朝定为以下达上之制,上于天子。宋朝以后渐成重大吉庆祥瑞及称谢恩典的专门上书。逢正月皇帝不受朝及喜庆祥瑞之事或群臣奉上尊号

  • 检校御史

    官名。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中始置,掌监察宫外百官,隶御史台。南朝省。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末复置,宿直御史台,不得入宿宫省。九品上。北齐沿置,员十二人,从八品上。隋改名“监察御史

  • 左右旅贲率上士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有旅贲氏中士二人,下士十六人,掌执戈盾,夹王车,以司守卫。北周依其制置左右旅贲率上士,正三命,属夏官府左右武伯中大夫。《隋书·礼仪志》载其职掌为“掌旅贲之士。其队器服皆青,以朱为

  • 狱史

    官名,秦汉两朝县设此官,位在狱掾之下,佐狱掾掌管罪犯等事。《汉书·陈胜项籍传》:“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皆已。”其后,唐朝大理寺设狱史六人,佐掌刑狱。

  • 章奏房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门下省置,掌有关章奏之事,以本省属吏领之。宋代门下省吏员办事诸房之一。《宋史·职官志一》说:“门下凡分房十……曰开拆房,曰章奏房,曰制敕库房,亦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