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茆镇
在今江西安福县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安福县: 黄茆镇在 “县南七十里。有巡司,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以防草寇猖獗”。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北部。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2.4万,70%壮族。镇人民政府驻黄茆街。因此地原茅草丛生,秋后呈黄色,故名。1950年为黄茆乡。1958年改黄茆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设镇。产稻、甘蔗、花生、木薯、大豆等。有氮肥厂。境内有广西黔江示范牧场。为县北部最大农贸集市。209国道经此。
在今江西安福县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安福县: 黄茆镇在 “县南七十里。有巡司,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以防草寇猖獗”。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北部。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2.4万,70%壮族。镇人民政府驻黄茆街。因此地原茅草丛生,秋后呈黄色,故名。1950年为黄茆乡。1958年改黄茆公社,1962年改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设镇。产稻、甘蔗、花生、木薯、大豆等。有氮肥厂。境内有广西黔江示范牧场。为县北部最大农贸集市。209国道经此。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月池乡南小桥。《方舆纪要》卷69巫山县:巴中驿“在县东八十里。《志》云:巫山陆路至巴东百八十里,鸟道崎岖,行者苦之。万历三年改小桥公馆建巴中驿, 巴、巫二郡之民,始免疲困”。
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与汉中之间交通要道。《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正始五年 (244),“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元帝纪》: 景元四年 (263),“又命镇西将
清宣统二年(1910)析绥芬府置,属吉林省。治所在三岔口(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南三岔口朝鲜族乡)。1913年降为东宁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治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三岔口。1913年降为县。
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小黑河。《水经·河水注》: 武泉水 “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水南流又西屈径北舆县故城南,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
在今吉林龙井市西北、和龙县北界上,为长白山脉东支。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19: “英莪,(满语) 野葡萄也。与英额同。”满语意为“长李子的山”。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龙井、和龙三县市交界处。
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南六十里。《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菱湖 “西接乔江,下达湘水,互为吐纳”。在安徽省安庆市区内。面积8平方千米,以盛产菱藕著名。原为自然水塘,后扩建成游览胜地。内有明史可法“宜城天堑”
1946年1月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济宁县城区及近郊析置,治所即今山东济宁市。同年9月为国民党军队所占。1948年7月重获解放,仍为济宁市。1950年5月撤销,与济北县合并,设立济宁县。同年11月复置济宁市
亦名阴山戍。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里。《魏书·田益宗传》:梁吴子阳寇三关,“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即此。《方舆纪要》卷61麻城县“大城关”条下:“阴山关在县东北阴山上,
一作垂佳普郎。即今西藏琼结县。清乾隆《卫藏通志》 卷12作 “琼结”。
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中部或北京市西南部。东汉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