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岭
在今湖北大悟县北。《方舆纪要》 卷77孝感县: 黄茅岭 “在县北二百五十里。为县境之险阻。其相近者又有白杨岭。《险要说》: 孝感之黄茅岭与应山之高贵山、随州之栲栳山,皆与信阳三关形势联络。上接襄、邓,下连光、黄,《图经》 所谓天下之中络,楚北之要害也”。
集镇名。在云南省元阳县中南部、藤条江东侧。黄茅岭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40。原名黄猫岭,因村后山土黄色,形似猫,得名,后雅称为今名。产稻、甘蔗及香蕉、菠萝。晋思公路经此。
在今湖北大悟县北。《方舆纪要》 卷77孝感县: 黄茅岭 “在县北二百五十里。为县境之险阻。其相近者又有白杨岭。《险要说》: 孝感之黄茅岭与应山之高贵山、随州之栲栳山,皆与信阳三关形势联络。上接襄、邓,下连光、黄,《图经》 所谓天下之中络,楚北之要害也”。
集镇名。在云南省元阳县中南部、藤条江东侧。黄茅岭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40。原名黄猫岭,因村后山土黄色,形似猫,得名,后雅称为今名。产稻、甘蔗及香蕉、菠萝。晋思公路经此。
即岘山。在今河南信阳县南。《梁书·蔡道恭传》: 天监三年 (504),北魏兵围司州,“朝廷遣郢州刺史曹景宗赴援,景宗到凿岘,顿兵不前”。即此。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
在今江西萍乡市北。《寰宇记》 卷109袁州萍乡县: “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名县。”
即今吉林长春市南哈兰大岭。《金史·温迪罕移室懑传》: “契丹反,败会宁六猛安于缔母岭,屯於倍、韩两州之境,移室懑率数千人杀贼万人於伊改河,以功迁临潢尹。”
又称二榆。为大、小二榆谷的合称。在今青海贵德县东北、尖扎县西北黄河南岸一带。东汉时为羌族居地。《后汉书·西羌传》:章和元年(87),迷唐率诸羌入陇西塞,“迷唐不利,引还大、小榆谷”。古地区名。大榆谷、
又作倘鲁山、塘努阿林。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南部的唐努乌拉山脉,与蒙古国乌布苏省接壤。《清一统志· 乌里雅苏台》: 唐努山 “在乌里雅苏台城北,近山游牧之乌梁海,为唐努山乌梁海”。
明正统四年 (1439) 命都御史出镇,十四年 (1449) 置总督,镇守贵州、湖北、川东等处。景泰元年 (1450) 另设贵州巡抚。成化八年 (1472)废,十 一年 (1475) 复置。正德二年
一名岸门。在今河南许昌县西北。《续汉书·郡国志》 颍川郡颍阴县: “有岸亭。”
北宋置,属夏津县。即今山东夏津县北三十里新盛店镇。隋开皇末尝置夏津县于此。古镇名。在今山东省夏津县北。金属夏津县。
①唐贞观十年 (636) 于营州界置,为羁縻州,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神龙初隶幽州都督。治所来远县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阳城 (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东北广阳城村)。后废。②南宋宝庆元年 (12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分贵州卫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永乐间改属贵州都司。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治今贵州省贵阳市。属贵州都司。清康熙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