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书院
在今江西铅山县 (河口镇) 东南鹅湖山北麓。南宋淳熙二年 (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讲学鹅湖寺,后人立为四贤堂。淳祐十年 (1250) 始建书院,朝廷赐名 “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 (1453) 重建,改名鹅湖书院。弘治时移于山顶,正德六年 (1511) 又在故址重建。清康熙帝亲书 “鹅湖书院” 匾额,并题 “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联句。
在今江西铅山县 (河口镇) 东南鹅湖山北麓。南宋淳熙二年 (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讲学鹅湖寺,后人立为四贤堂。淳祐十年 (1250) 始建书院,朝廷赐名 “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 (1453) 重建,改名鹅湖书院。弘治时移于山顶,正德六年 (1511) 又在故址重建。清康熙帝亲书 “鹅湖书院” 匾额,并题 “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联句。
在今贵州福泉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1平越府杨义司:十里溪在“司西八十里,清水江支流也。《志》云,明初王师征蛮,尝驻兵十万于此”。
在今江西新干县西。《清一统志·临江府》: 圆沙坳隘 “在新淦县西十八里,又西五里为山管峡,俱接新喻县界”。
即今江苏海门市东六十里三阳镇。清光绪《海门厅图志》卷9有三阳镇。(1)在江苏省海门市东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三阳,人口1万。传有扬州、徽州、宁波三户客商在此开店,为使经商兴旺
唐天宝前置,属雅州都督府。分东西嘉梁州。治所在今四川小金县境。北宋以后废。
①即苏示县。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三国志·蜀书·张嶷传》:后主时为越嶲郡太守,“苏祁邑君冬逢、逢弟隗渠等,已降复反。嶷诛逢”。②北周天和三年(568)于废苏示(祁)县置,为亮善郡治。治
北周天和三年 (568) 置,属严州 (西宁州)。治所在可泉县 (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三十里佑君镇西南)。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西南地。隋开皇三年 (583) 废。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治可泉县(今四
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北。世传张果隐处。《方舆胜览》卷69:豆积山“冲妙先生之别隐。淳熙中,宪使李大正大书‘遯迹山’三字镌于石山之麓”。《清一统志·汉中府一》 引《府志》:“山在凤县(今凤州镇)北一里。一
馆驿名。辽置,在今河北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附近。一说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甸子乡黑城村古城。《辽史·地理志》 “松山州” 后引宋王曾 《上契丹事》 曰: “过石子岭,自此渐出山,七十里至富谷馆。” 元改为富
明置,属宁番卫。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明一统志》卷73四川行都司:乌角关“在宁番卫城南五十里”。
①一名石沟河。在今陕西留坝县南。《清一统志·汉中府一》: 武关河 “源出厅西南一百里莱子岭,合褒城五十三坝水注之,至武关驿南,合于褒水”。②源出今陕西丹凤县北,东南流至商南县西入丹水。《清史稿·地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