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堰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条称: “盖高堰者,黄、淮两河之关键也。”
又称高加堰、高堰。即今江苏省北部洪泽湖东堤。北起今淮安市武墩,南至盱眙县,全长九十里。相传东汉时陈登始筑。明代因洪泽湖水位升高,遂于永乐、万历间由陈瑄和潘季驯增筑,以阻湖水东泛。后又几经修治,为苏北里下河地区最重要的堤岸。
或称高加堰。简称高堰。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洪泽湖东北。自武家墩南至棠梨树,接盱眙县界,长九十里。东汉陈登始建。明永乐初陈瑄重筑。万历六年 (1578) 潘季驯再筑。《方舆纪要》 卷22淮安府 “高家堰”条称: “盖高堰者,黄、淮两河之关键也。”
又称高加堰、高堰。即今江苏省北部洪泽湖东堤。北起今淮安市武墩,南至盱眙县,全长九十里。相传东汉时陈登始筑。明代因洪泽湖水位升高,遂于永乐、万历间由陈瑄和潘季驯增筑,以阻湖水东泛。后又几经修治,为苏北里下河地区最重要的堤岸。
在今陕西绥德县东。《清一统志 ·绥德州》: 官菜园 “在州东北一百四十里。明正统中置巡司。今裁”。
在今江苏镇江市城南。唐陆龟蒙诗“秋来懒上向吴亭”,即此。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部。唐陆龟蒙诗“秋来懒上向吴亭”,即此。
唐天祐中改文城县置,属慈州。治所在今山西吉县西北文城乡。五代唐复为文城县。古县名。唐天祐中避朱全忠父讳改文城县置,治今山西省吉县西北文城。属慈州。五代唐复改名为文城县。
①即钟台山。在今湖北咸宁市东南六十里。《清一统志 · 武昌府》: 钟台山 “一名钟山。……裴子野 《宋书》: 永嘉元年,钟山洪水,有钟自山流出。因名”。②在今广西钟山县城中。《方舆纪要》 卷107富川
①亦名东庐山。即今江苏溧水县东二十里东芦山。《隋书·地理志》:溧水县有庐山。《宋史·河渠志七》:南宋乾道年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秦淮水三源,一自华山由句容,一自庐山由溧水,一自溧水由赤山湖,至府城东
①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所在冈山县(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南境)。贞观元年(627)废。②唐贞观中置,治所在龙池县(今广西博白县西南龙潭镇)。天宝元年(742)改为龙池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山州
即今湖南浏阳市东北三十里浏水滨古港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29载:浏阳县东有“古港市”。
亦作汉城山。在今四川云阳县东北。《舆地纪胜》卷182云安军:汉城山“在县北一十五里。汉扶嘉隐居其上。唐瞿法言、杨云外相继飞升于此”。《方舆纪要》卷69云阳县:汉成山,“《志》以为仙真栖止之宅”。
初指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一带。或称台员、大员,或称台湾。清俞正燮《癸已类稿》卷9《台湾府属渡口考》称,明万历年间,官府文告始正式采用台湾之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扩大至包括承天府治所即今台南市一带。清
亦作金泉县。西魏废帝二年 (553) 平蜀后于金渊戍置,为金渊郡治。治所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五十里同兴场。隋属蜀郡。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金水县。古县名。西魏置,治今四川省金堂县东南同兴场。为金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