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河

阳河

①又名龙池河、五里河。在今天津市蓟县西。《方舆纪要》卷13蓟州。阳河在“州西五里。亦名五里河,以去城五里而名。源出城西鹅毛台,台亦名纸坊山,下流入于沽水。水性暖,遇寒不冰,故曰阳河”。

②又名洋河、东阳河。即今河北抚宁县西洋河。《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阳河“源出口外列坨山,流经县东南入于海”。

③即今河南淇县南斫胫河。《元和志》卷16卫县:“阳河水, 出县西北平地, 即纣斫朝涉之胫处。”


猜你喜欢

  • 宝山城

    唐南诏置,属镇西节度。在今云南盈江县北四十四里勐寻街。南诏后朝属丽水节度。

  • 下雉县

    西汉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南。《汉书·伍被传》:被谓淮南王安曰:“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即此。三国吴属武昌郡。东晋义熙中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阳新县东。属江夏郡。西晋初废入阳新

  • 感化军

    ①唐方镇名。咸通十一年 (870) 置,治所在徐州 (今江苏徐州市)。天复二年 (902)废。②五代方镇名。后梁置。治所在华州 (今陕西华县)。后唐改为镇国军。唐方镇名。咸通十一年(870年)置,治彭

  • 三华镇

    即今广东翁源县西南三华镇。《方舆纪要》卷102翁源县:三华镇“在县北三十里三华山下。有城,嘉靖中筑,控制诸隘为保障”。在广东省翁源县中南部、滃江沿岸。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1.1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华街

  • 安河

    ①又名源泉水。为易水支流。源于今河北易县西北白杨岭下, 由西转东而南入易水。《清一统志·易州》:安河,“《旧志》:出白杨岭下,由西转东而南入易水。本朝乾隆二十六年,奉旨疏浚……赐名安河”。②在今江苏泗

  • 掘鲤淀

    在今河北任丘市北。左太冲 《魏都赋》云: “掘鲤之淀,盖节之渊。” 唐李善注: “掘鲤淀在河间莫县之西。” 又 《方舆纪要》 卷13任丘县: 掘鲤淀“铁灯竿口之水自河间县引流,东北出入县境,汇而为淀,

  • 牛头山

    ①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北境。《元史·文宗纪》:致和元年(1328),“燕帖木儿大兵继之,转战四十余里,至牛头山”,擒孛罗帖木儿、蒙古塔失等。②又名牛首山、天阙山、仙窟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宋书·礼志》

  • 海宁府

    元改海州路置,治所在朐山县 (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及赣榆、东海、沭阳、灌云等县地。不久降为海宁州。元至元时改海州路置,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属淮安路,辖境约

  • 浮玉山

    ①即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隅金山。唐时又名金山。《清一统志·镇江府》 “金山” 条引周必大《杂志》: “此山大江环绕,每风四起,势欲飞动,故南朝谓之浮玉。”②即天目山。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北。《山海经·南山经》

  • 八里垛镇

    即今安徽颍上县东南六十里八里垛。清顺治《颍上县志》卷2:八里垛“商贾舟楫,贸易聚集,亦淮、颍襟带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