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城镇

阳城镇

清置,属汾阳县。在今山西汾阳县南十里东、西阳城村。


(1)在河北省清苑县西南部。面积65.6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阳城,人口 4810。传尧帝之母在此养老,俗称养老城。又因处唐河支流之北,故名。1953年设乡,1958年属冉庄公社。1961年析建阳城公社,1984年复乡,同年改镇。产小麦、玉米、棉花、甘薯。有制砖、粉丝、挂毯等厂。张望公路经此。(2)在山西省芮城县西部。面积166.2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东任村,人口 6500。因姓氏得名。1958年属火箭公社,1960年设阳城公社,1984年设阳城乡,1999年改阳城镇。2001年杜庄乡划归阳城镇。地处中条山麓坡地,北高南低,濒临黄河,沟壑纵横。产小麦、棉花、甘薯、豆类、油菜籽、蔬菜及苹果、红枣、花椒。特产“东娃卤肉”。有机械制造、农修、建材加工、制砖等厂。公路通芮城、平陆、永济、陕西等地。(3)在广东省阳山县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69平方千米。人口8.3万。镇人民政府驻阳城,人口5万。唐神龙元年(705年)始为阳山县治。建国后设附城区。1964年分镇区设阳城镇,1984年附城区并入。以阳山县县城取名。地处连江中游河谷,属石灰岩丘陵。主产稻,并产玉米、甘薯。有煤矿及水泥、氮肥、农机、印刷、食品、电子、化工、汽车修理等厂。是县最大集镇。107国道经此。连江通航。古迹有北山古寺。镇北有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牙山

    ①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续汉书·郡国志》 鲁国驺县注:“城北有牙山。”《清一统志·兖州府一》:“《府志》:峄山与牙山,大小相错,状若犬牙。”②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南海中。《清一统志·廉州府》:牙山“在钦州

  • 大凉山

    亦名凉山。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境。为大雪山之分支,金沙江与马边河的分水岭。呈南—北走向,海拔2000—4500米。以黄茅埂为界,西为大凉山,东为小凉山,总名曰凉山。《明一统志》卷73四川行都司:凉

  • 苫国

    今叙利亚之大马士革。唐杜环 《经行记》:苫国 “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新唐名 ·西域传》: “大食之西有苫者,亦自国。”

  • 泰来县

    1917年改泰来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治所在泰来溪 (今黑龙江省泰来县)。民国《黑龙江志稿》 卷2: 泰来县 “土名泰来气屯”,故名。1928年直属黑龙江省。1945年划归嫩江省,1949年复属

  • 西周、春秋时小国。偃姓。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城池乡。《春秋》: 僖公三年 (前657),“徐人取舒”。杜注: “舒国,今庐江舒县。” 后灭于楚。西汉置舒县。古国名。西周、春秋群舒之一。偃姓。在今安徽省庐

  • 黄泥巷镇

    即今江西大余县南黄泥巷。明、清皆有巡检驻防。

  • 渌水

    ①湘江支流。源出今江西萍乡市境,经湖南醴陵市,于株洲县渌口镇入湘江。《水经·漉水注》:“ (醴陵) 县南临渌水,水东出安城乡翁陵山。余谓漉、渌声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 《方舆纪要》 卷80醴陵县:

  • 水口江墟

    即今江西会昌县西南六十里水口村。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9:会昌县西南有水口江墟。

  • 水名。一名瀵水。即今陕西合阳县西金水沟。《诗经·大雅·大明》: “在洽之阳。” 指此。《清一统志·同州府一》 引 《县志》: “洽水在今县西北三十里。源出梁山西峪,东南流经县南,注于黄河。汉永平间流绝

  • 塞迦审城

    隋、唐西域护蜜国都城。在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北喷赤河西伊什卡什姆。《新唐书·西域传》:护蜜国 “王居塞迦审城,北临乌浒河”。唐龙朔初置鸟飞州都督府于此。中亚古城名。在今阿富汗东北境喷赤河西岸伊什卡什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