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关

阳关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猜你喜欢

  • 伏陆县

    唐武德元年(618)于伏陆城置,属鄜州。治所即今陕西甘泉县。天宝元年(742)改为甘泉县。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析洛交县置,治今陕西省甘泉县。“取伏陆城为名”(《元和郡县志》),一说“有阿伏斤

  • 龙泉

    ①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平谷县:“龙泉在县东南十里,成祖尝驻跸于此,饮水而甘,赐以今名。”②在今河北曲阳县北。《方舆纪要》卷14曲阳县:“龙泉在县北五十里。突出地中,渊涵停蓄,流入唐

  • 泉海省

    1933年11月由中华共和国 (福建人民政府) 置,省会在晋江县 (今福建泉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仙游、德化、大田、安溪、同安、厦门等县市以南、以东地。同年12月改为兴泉省。

  • 裸游馆

    东汉灵帝时筑。在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 以西的西园内。《拾遗记》 载: “灵帝初平三年,游于西园,起裸游馆千间,采绿苔而被街,引渠水以绕砌,周流澄澈,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

  • 丁家所

    即今江苏海安县东三十六里丁所乡。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如皋县:北“三十五里曰陆家浅,曰丁家所”。

  • 胜水河

    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71乐至县: 胜水河在 “县东六十里。一名倒流河。北流入遂宁县界,入于涪江。亦曰倒流溪”。

  • 章洛山

    即洛通山。在今四川什邡县西北六十里。《方舆纪要》 卷67什邡县: 章山 “又名章洛山,亦曰杨村山。上有风火二洞。《志》 云: 县北六十里有高境关,关外即章洛山也”。

  • 栏干山

    ①即阑干山。在今福建建阳市北四十里。②在今安徽凤阳县西二十里。《明一统志》 卷7凤阳府: 栏干山 “在旧府城西二十里,相连如栏杆然”。

  • 小基隆

    即今台湾台北县北三芝乡驻地。因滨海有港湾可通商,亚于基隆,遂有此名。本台湾土著番社名。又作埔头。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北三芝乡。因滨海有港湾可通商,亚于基隆,遂有此称。

  • 洪沾洲

    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80龙阳县 “小江镇” 条下: 洪沾洲 “亦曰洪沾口,自巴陵至常德渡洞庭湖,此为必经之地。有洪沾哨兵巡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