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府
五代初改潭州置,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市)。北宋复为潭州。明洪武五年(1372)又改潭州府为长沙府。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及汩罗江以南,资水流域以东,安化、湘乡、攸县、茶陵等县市以北地。1913年废。清为湖南省会所在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潭州府改名,治长沙、善化两县(今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益阳、汨罗、桃江等市县以南,安化、涟源等市县以东,双峰、攸、茶陵等县以北地区。属湖广省。清为湖南省会。1913年废。
五代初改潭州置,治所在长沙县(今湖南长沙市)。北宋复为潭州。明洪武五年(1372)又改潭州府为长沙府。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及汩罗江以南,资水流域以东,安化、湘乡、攸县、茶陵等县市以北地。1913年废。清为湖南省会所在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潭州府改名,治长沙、善化两县(今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益阳、汨罗、桃江等市县以南,安化、涟源等市县以东,双峰、攸、茶陵等县以北地区。属湖广省。清为湖南省会。1913年废。
在今陕西略阳县南。《方舆纪要》 卷56略阳县: 桑林戍,“ 《志》 云: 五代唐末,兴州所领有三泉、西县、金牛、桑林等戍。清泰初,兴州刺史刘遂请悉集戍兵还洛,于是散关以南城镇,无复守御,悉为蜀人所有”
一名黑阳河。即海道。在今河北昌黎县南。自今河北天津市东海岸北经昌黎县至山海关。《明史·地理志》 昌黎县: “黑阳河,自天津达县之海道也。” 《方舆纪要》 卷17昌黎县 “溟海” 条下:“ 《志》 云,
即今河北玉田县东南之还乡河,为蓟运河支流。《水经·鲍丘水注》:“鲍丘水又东,巨梁水注之。水出土垠县北陈宫山,西南流径观鸡山,谓之观鸡水,……巨梁水又南,径土垠县故城西,……又东南,右合五里水……乱流入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置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司,属湖广行省。治所在静江路 (今广西桂林市)。二十八年改肃政廉访司。明初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司,治静江路(治今广西桂林市
北周天和元年 (566) 置,为扶州、龙涸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松潘县。隋属同昌郡。唐武德元年 (618) 为松州治。广德元年 (763) 废。古县名。隋改甘松县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为扶州治。后属同昌郡
北宋置,属金水县。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
又名滦阳营。即今河北迁西县北五十里滦阳乡。《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车后营“旧名滦阳营。《郡志》谓即辽所置滦河县也。县属泽州,金废。明初置滦阳营于此。隆庆初亦为三屯营兵驻顿处,改今名”。
又名地里城。即今安徽阜南县南三十里地城镇。《方舆纪要》卷21颍州“财州城”条下:“又州南百十里汝水之阳有地理城。《志》云:元至顺中,置颍水县于此。至正间刘福通作乱,县毁。”
①春秋周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以临谷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前502)二月,“单子伐谷城”。即此。西汉置谷城县。《水经·谷水注》:“谷水又东径谷城南。”②在今山西隰县东四十五里。《新定九域志》
福建泉州的别称。《舆地纪胜》 卷130泉州 《景物上》: “ 《清源集》 云,旧图经谓其地少寒,故云。” 宋刘克庄 《后村大全集》: “温陵为闽巨屏。” 明丁自申 《三陵集》 称金陵、嘉陵和温陵为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