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城

长城

①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于险要之地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 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 自洪武至万历年间,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总长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基本完好,为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

②指楚国方城遗址。在今河南叶县西。《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水注》:“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

③在今山东平阴县东,东至海。《战国策·秦一》:齐有“长城巨防, 足以为塞”。《史记·楚世家》:“还盖长城以为防。”《正义》引 《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又引《括地志》云:“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川,即西南兖州博城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

④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北二十五里,战国燕、赵分界处。《水经·易水注》:“易水又东流,屈径长城西。”又《资治通鉴》:五代晋开运三年(946),李守贞奏:大军“与契丹千余骑遇于长城北”。即此。


(1)(1)春秋战国时各国为相互防御,各在形势险要之地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之筑,始见记载,北起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南至泌阳县东北。战国时楚、齐、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建,楚将方城向西展筑,循伏牛山脉,折南至邓州市北。齐长城西起今山东省平阴县北黄河东岸,东经泰沂山区,直达胶南市小朱山海边,济南、莱芜、泰安等市尚存遗迹。魏长城有西、东两条,西长城遗迹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南,北过渭河,沿洛河东岸,东北至韩城市南黄河西岸;东长城北起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抵郑州市南。燕南长城北起今河北易县西南,东南沿瀑河、大清河北岸,达大城县西南,徐水县瀑河上游尚有遗迹。赵南长城西起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东南沿漳水北,东至肥乡县南,临漳、磁县一带尚有遗迹。中山长城一说疑在今河北省新乐市境,一说在河北、山西二省交界恒山及以南太行山一线。燕、赵、秦为防御东胡、匈奴,在北边修筑长城。燕北长城西段遗迹即逶迤于河北张北县、沽源县北“二道边”,内蒙古赤峰市南“赤南长城”,东段自今辽宁省辽河北南折,南越鸭绿江,至朝鲜清川江北海边。赵北长城遗迹有南北两段,北段傍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西段狼山,南段沿乌拉山麓及大青山南麓。秦长城遗迹西起今甘肃省岷县,东北达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西南黄河侧畔。(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北御匈奴,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西起今甘肃省岷县,东北向濒黄河南岸,又北即逶迤于内蒙古商都县北至河北省康保县南之“成吉思汗长城”,围场县之北线长城,赤峰市北“赤北长城”,至于辽东,仍战国燕北长城,惟南伸至朝鲜清川江之南海边。(3)西汉武帝为防御匈奴,建筑长城,称为“边塞”,“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书·匈奴传》)。北和东北边悉仍秦代长城之旧,阴山之北建成外长城并列两条,蜿蜒于蒙古高原上,北长城直至阿尔泰山脉中,南长城转向西伸至内蒙古额济纳旗。兴筑河西三条边塞:从今甘肃省永登县西北至酒泉市;自酒泉市沿北大河、疏勒河,西至敦煌市玉门关;自索果诺尔南沿弱水两岸。敦煌以西则筑亭燧,东起玉门关,西至新疆罗布泊北岸、孔雀河末流;汉昭帝、宣帝并筑亭燧西移,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至库车县西北。西河、上郡、北地三郡沿边亦建塞筑障,在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西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西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西南、灵武市东长城一线。(4)北魏防御柔然,筑长城东起今河北省赤城县,西达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东魏防御西魏,筑长城西起今山西省静乐县,东北至宁武县东北。北齐防御突厥,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北至五寨县北;又自保德、河曲县间,东经北京市昌平区居庸关南口,直至河北省山海关附近;重城西起山西省偏关县东,东至繁峙县平型关东北。北周防御突厥,筑长城西起今山西省代县北雁门关,东抵河北省昌黎县北碣石。(5)隋代防御突厥、契丹,筑长城西起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东达山陕间黄河;西起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达山西省浑河、河北省山海关一线。(6)金代防御蒙古,修筑长城,称为“界壕”。参见“金界壕”。(7)明代为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前后经历二百多年,基本完成长城修筑工程,东起鸭绿江边虎山南麓,西抵嘉峪关,全长6300千米,其中鸭绿江边至山海关,至今大部已毁坏,山海关至嘉峪关,保存较为完整。宣化、大同两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内边”,其北边墙,称为“外边”。居庸关为京都西北门户和屏障,周围十三里余,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女墙高1米。山海关为东边重关,周八里余,城墙高10米,厚15米,顶厚12.34米,女墙高1.1米。嘉峪关为西端重关,周围640米,城墙高9米,厚6.6米,顶厚2米。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建筑之一。为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三国蜀汉延熙二十年(257年)姜维进军关中,魏遣司马望、邓艾拒守于此。

明 长 城 图


猜你喜欢

  • 呕罕河卫

    明永乐六年(1408)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桦南县南倭肯河流域。后废。明永乐六年(1408年)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区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支流倭肯河流域。后废。

  • 垣苗城

    本名洛当城。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魏书· 慕容白曜传》: 白曜 “既至升城,垣苗、糜沟二戍拒守不下”。《水经·济水注》: “济水又东北径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韬 《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

  • 广陵国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江都国置,治所在广陵县(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辖境相当今江苏扬州、邗江、江都、高邮、宝应、金湖等市县地。东汉建武十八年(42)改为广陵郡。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析

  • 思浑河

    即今新疆塔里木河支流阿克苏河。《新唐书·地理志》: “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

  • 细腰城

    北宋庆历四年 (1044) 筑,属环州 (后属原州)。在今甘肃环县西。《宋史·种世衡传》: “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 即此。

  • 孔子山

    在今湖北黄州市北九十里,与新洲县交界处。《方舆纪要》卷67黄冈县:孔子山“在县东百里。俗传孔子自陈、蔡适楚时登此,盖传讹也”。

  • 萯阳宫

    一作倍阳宫。秦惠文王时建,在今陕西户县西南二十三里。《汉书·宣帝纪》: 甘露二年 (前52),“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又 《东方朔传》: 武帝微行数出,“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颜师古

  • 雨山

    在今湖北崇阳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76崇阳县: 雨山 “在县东四十里。山最高,跨通山县界。有五峰笋立。一名乳山”。区片名。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南部。范围包括雨山湖西南、宁芜铁路东南、雨山路北。因位

  • 临江军

    北宋淳化三年 (992) 分筠、袁、吉三州地置,治所在清江县 (今江西樟树市西南临江镇)。辖境相当今江西新余、樟树二市及新干、峡江等县地。元至元中升为临江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分筠、袁、吉三州地

  • 通平县

    唐永泰元年 (765) 改地平县置,属集州。治所在今四川旺苍县东北普济镇大营坝。北宋乾德五年 (967) 废入嘉川县。古县名。唐永泰元年(765年)改地平县置,治今四川省旺苍县东北。属集州。北宋乾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