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铜鼓县

铜鼓县

1912年改铜鼓厅置,后属江西浔阳道。治所即今江西铜鼓县。1926年直属江西省。


在江西省西北部,西邻湖南省。属宜春市。面积1548平方千米。人口13.6万。辖6镇、3乡,国有茶山、龙门、大沩山林场亦在县境。县人民政府驻永宁镇。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属义宁州。以营东1千米之形如铜鼓的铜鼓石得名。清雍正中移瑞州府同知驻此。宣统二年(1910年)设铜鼓厅,属南昌府。1912年废厅改县,直属江西省。1914年属浔阳道,1928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袁州专区,1952年属南昌专区,1958年属宜春专区,1970年属宜春地区,2000年属宜春市。地处九岭山脉西南端北翼,源于南部的定江河和西南部的金沙河北流入修水县境,成为修水的源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薯类、大豆、油菜籽、油茶等,为江西省林业重点县。特产宁红茶、笋干、土纸等。有金、钨、瓷土等矿。工业有森工、电力、农机、建材、制茶、医药、化工、造纸、食品等。有上铁、修铜、奉铜、铜幽等公路。1927年9月毛泽东亲临铜鼓组织领导秋收起义,有秋收起义第一师第三团团部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及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等纪念地。名胜古迹有铜鼓石、灵石庵、青少年游园、龙门避暑山庄、文崇塔、温泉等。


猜你喜欢

  • 鄂灵海

    即今青海玛多县西鄂陵湖。《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 鄂灵海 “在查灵海东五十余里。周三百余里,其形自东北趋西南,东北狭、西南广,黄河经其中,自东北流出,湖水色青而形长”。

  • 银龙江

    一名太平江。在今云南永平县东。《方舆纪要》 卷118永平县: 银龙江 “在县治东半里,守御城跨城上。源自县西上甸里,合木里场河,又南合曲洞河,又东南过萨祐河、花桥河,又东南入澜沧江。《志》 云,银龙江

  • 定襄郡

    ①西汉高帝六年 (201) 分云中郡地置,治所在成乐县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古城)。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清水河、卓资、察哈尔右翼中旗等地。东汉移治善无县 (今山西右玉县南)。辖境缩小

  • 龙水

    ①亦名龙泉水。即石沟水。今山东青州市南石沟河。《方舆纪要》卷35临朐县“石沟水”条引郭缘生曰:“石沟水下流,溢涸有时,亦谓之龙水。”②即今四川资中县西北龙溪河(球溪河)。《寰宇记》卷76龙水县:“龙溪

  • 十二关防送千户所

    元至正间置,属大理路。治所在一泡江之东今云南大姚县境。明洪武中改十二关长官司。

  • 蓨县

    ①亦作脩县。东汉改脩县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三国志·魏书· 田畴传》: 东汉建安十二年 (207),曹操 “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北魏改作脩县。②隋开皇五年 (585)

  • 一作鄄。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集。《左传》:庄公十四年 (前680),“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古邑名。又作鄄。春秋、战国邑。即今山东省鄄城县北旧城集。战国属齐,后属赵。《春秋》庄公十四

  • 赤峪山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十里。《水经·渭水注》:“赤亭水出东山赤谷。”唐杜甫《赤谷诗》:“晨发赤谷亭,艰险方自兹。”即此。

  • 十庙集

    即今安徽阜南县东南三十六里老观乡。《阜南县文物志》载:明末清初称十庙集。后因每年正月十五,百姓都在此观看彩灯,故改今名。

  • 乡郡

    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郡置,属并州。治所在乡县(今山西榆社县北三十里社城镇)。辖境相当今山西榆社、武乡、沁县、襄垣、左权等县地。太和十五年(491)与县同移治今山西武乡县东十里故县乡。隋开皇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