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峡
又名石洞峡、黄葛峡。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元史·步鲁合答传》: 至元十一年(1274)“进攻重庆,宋军突围出走铜锣峡”。《方舆纪要》卷69重庆府巴县: 铜锣峡在“府东二十里。悬崖临江,下有园石,如铜锣之状。明初平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昇出降处也”。
在重庆市区与涪陵区间鱼嘴镇一段。系长江切割铜锣山而成的峡谷。悬崖临江,下有圆石如铜锣状,故名。长2.78千米。铜锣山又称南山,两岸峭壁如削,森林密布,风景优美。明初平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升出降,即此。
又名石洞峡、黄葛峡。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元史·步鲁合答传》: 至元十一年(1274)“进攻重庆,宋军突围出走铜锣峡”。《方舆纪要》卷69重庆府巴县: 铜锣峡在“府东二十里。悬崖临江,下有园石,如铜锣之状。明初平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昇出降处也”。
在重庆市区与涪陵区间鱼嘴镇一段。系长江切割铜锣山而成的峡谷。悬崖临江,下有圆石如铜锣状,故名。长2.78千米。铜锣山又称南山,两岸峭壁如削,森林密布,风景优美。明初平蜀,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明升出降,即此。
在今天津市北红桥区北部,北运河西岸。《方舆纪要》卷11武清县:丁字沽“以三水会流如丁字也。沽东南去天津六十里”。又同书卷13静海县:丁字沽“在天津卫东北五里。自武清县汇白河之水注于直沽,今有丁字沽渡”
在今江西金溪县西五十里浒湾镇南。始建于唐中和二年 (882),原名白云寺。南唐昇元元年 (937) 改称疏山寺。
元元贞元年(1295)升龙阳县置,属常德路。治所即今湖南汉寿县。明洪武三年(1370)复改龙阳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龙阳县置,治今湖南省汉寿县。属常德路。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汉寿、沅江两县地。明洪
亦作壶芦岛。即今辽宁锦州市东南葫芦岛。因半岛突入海中,形如葫芦而得名。明 《辽东志》 卷1宁远卫: 葫芦岛 “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
在今四川金川县东一百五十里。《清一统志·懋功厅》: 索乌山 “乾隆四十一年平定金川,大功告成,奉旨与甲索山、金川河并致祭,列入春秋祭典”。
隋开皇初改长社县置,为许州治。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大业初为颍川郡治。唐武德四年(621) 复改为长社县。古县名。隋开皇初(一说大业三年〔607年〕)改长社县置,治今河南省许昌市。历为许州、颍川郡治。唐
西汉置,属东平国。治所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仲浅。《史记·万石张叔列传》:“郎中令周文者,名仁。其先故任城人也。”即此。东汉为任城国治。西晋属高平郡。南朝宋废。北魏复置,移今济宁市南二里,为任城郡治。北齐
在今河北易县西三十里永宁山下,是继清东陵之后在京城附近修建的另一皇室陵墓群。雍正八年 (1730) 选定易州 (今易县) 永宁山下太平峪为陵址,翌年兴建泰陵。乾隆朝诏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间在上述二陵
在今河北兴隆县东七十五里,半壁山下。清乾隆初于此设巡司。在河北省兴隆县东南部。面积131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半壁山,人口 1170。以镇东大槐山形似半面山得名。1956年设乡,1958年改
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南一百三十多里。藏语意为毛洲三岔口。因地处甲扎岗嘎河三岔处而得名。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规定,由中国政府同意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