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铁勒

铁勒

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名,亦作狄历、敕勒。因其车轮高大,中原人称之为高车。《魏书·高车传》: “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 丁零、狄历、敕勒、铁勒,同名异译,有学者认为都是Turk (突厥) 一名的译音。最早见于汉籍者为丁零 (又作丁令、丁灵),秦汉之际被匈奴征服,所居在匈奴北,北海 (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一带。后常乘匈奴衰乱攻其北面。东汉时,部分丁零人南徙至今甘肃、阴山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十六国纷扰之际,入居内地的丁零人曾在河南建立过短暂的 “翟魏” 政权 (388—392)。其居漠北者,即 《魏书》 所载高车 (敕勒),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等种,“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常与柔然为敌,亦不时侵扰北魏。拓跋珪北征高车,度弱洛水 (今蒙古国土拉河),西至鹿浑海,破袁纥部,虏其众南来。其解批、斛律等部相继内附于北魏。后拓跋焘又征高车东部于己尼陂 (即今贝加尔湖),降其十余万落,皆徙置漠南。漠北高车部落尚有十二姓,役属于柔然。太和十一年 (487),其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统众十余万落,因不满柔然可汗,率部西迁至高昌西北,自立为王,建高车国 (487—541),后为柔然所灭。北朝末以来,其诸部皆被统称为铁勒,分布在东起独洛河 (今蒙古国土拉河) 以北直到北海、西至西海 (今哈萨克斯坦里海) 的广大地域。其部落多见于 《隋书·铁勒传》 ( 《北史》 同) 记载者有独洛河以北的仆骨、同罗、韦纥 (即袁纥)、拔也古、斯结(一作思结)、浑、斛薛等十姓,伊吾之西、焉耆之北、傍白山 (今天山东部) 的契弊 (一作契苾)等九姓,金山 (今阿尔泰山) 西南的薛延陀等四姓,康国北、傍阿得水 (一说今伏尔加河) 的诃咥、曷截 (即曷萨) 等八姓,得嶷海 (一说即今里海) 东西的苏路羯等四姓,拂林东的恩屈、阿兰等四姓,加上北海之南的都波,共四十部。突厥汗国兴,铁勒诸部受其统治,隋时分属东、西突厥。唐初,薛延陀部强盛,其首领夷男自立,入贡于唐,贞观三年(629),受唐封为真珠毗伽可汗,建牙郁督军山 (今蒙古国杭爱山) 北,漠北回纥 (即韦纥)、拔野古、阿跌、仆骨、同罗、霫等诸大部皆属之。贞观四年,唐平东突厥后,漠北铁勒诸部共奉唐太宗为 “天可汗”,称从漠北入朝之路为 “参天可汗道”。二十年,回纥与唐军攻灭薛延陀,铁勒诸部皆归附唐朝,乃置诸都督府、州,各以其酋领为都督、刺史以羁縻之,统于翰海都护府。后突厥复兴,又征服漠北铁勒诸部,部分铁勒部落南迁至河西及河套各地。天宝三年(744),回纥击灭后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此后铁勒一名逐渐消亡。


猜你喜欢

  • 金川门

    明南京城门名。在今江苏南京城北,钟阜门之西。因靠近金川河出城口而得名。此门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 齐神武陵

    在今河北临漳县南境。东魏丞相高欢死,追封为齐王,其陵为齐神武陵。《资治通鉴》:南朝梁太清元年(547),“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穴”。即此。

  • 板桥店

    即今湖北宜城市东五十里板桥店镇。清设外委驻防。

  • 半日村

    在今陕西渭南市东南。《寰宇记》卷29华州渭南县:“半日村,此村山高蔽亏,阳影常照其一半。”故名。唐郎士元为渭南尉,构半日村别业。钱起有《题郎士元半日吴村别业》,士元又有《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诗。

  • 贺台 (臺)

    当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部。《水经·渐江水注》: “鼓吹山之西岭有贺台,越入吴还而成之,故号曰贺台矣。”

  • 牟家坝

    即今陕西南郑县东南牟家坝镇。清乾隆《南郑县志》卷3:南乡有牟家坝。光绪《陕西全省舆地图》南郑县:牟家坝“在城南五十里”。

  • 宋埠

    即今湖北麻城市西南五十二里宋埠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舒保马队抵宋埠”。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 景成侯国

    西汉地节二年 (前68) 封河间献王子刘雍为景成侯,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沧县西六十里景城。东汉废。西汉地节二年(前68年),宣帝封河间献王子刘雍为景成原侯,置景成侯国,治今河北省沧县西景成。东汉省。

  • 湟源县

    1913年改丹噶尔厅置,后属甘肃西宁道。治所即今青海湟源县。因地处湟水之源,故名。1928年属青海省。在青海省东部、湟水上游、日月山东麓。属西宁市。面积1600平方千米。人口13.4万。辖2镇、2乡。

  • 龙马溪

    即今湖北恩施市北带水河。《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龙马溪“在卫北百里。一名沱河,俗名带河。相传牧马河滨尝生龙驹,因名龙马溪。经卫北二十五里之观音崖,入于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