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郏县

郏县

①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郏县。西晋属襄城郡。 北魏改为城县。 北宋复改郏县, 属汝州。崇宁四年 (1105) 属颍昌府。后复改为郏城县。

②元大德八年 (1304) 复置,属汝州。治所即今河南郏县。以古郏邑为名。清属汝州直隶州。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中部。属平顶山市。面积737平方千米。人口56.2万。辖6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春秋为郏邑,先属郑,后属楚。战国属韩。《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犫、栎、郏”;昭公十九年:“令尹子瑕城郏”,皆即此。秦置郏县,治今郏县县城,属颍川郡。东汉、三国魏仍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北魏改名为峡城县,太和十七年(493年)置龙山县,治今郏县东南。北齐废峡城县。隋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名辅城县。大业二年(606年)移治今郏县县城;四年改辅城县为郏城县,属襄城郡。唐属汝州。北宋改称郏县,属颍昌府。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郏县入梁县。元大德八年(1304年)置郏县,属南阳府。明、清属汝州。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许昌专区,1969年属许昌地区,1986年改属平顶山市。地处伏牛山前平原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汝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西南边缘和南部,其支流有肖河、蓝河、青龙河等。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甘薯、烟叶为主,特产优种牲畜“红牛”、“大尾寒羊”和名贵药材“全虫”。矿产以煤为主。有采煤、水泥、轴承、磨料磨具、耐火材料、金刚砂、陶瓷、铸造、纺织、玉雕、制革、服装等厂矿。洛界公路斜贯全境,郑南西线公路经过中部。古迹有三苏坟、太朴遗址、文庙大成殿、红石坊、谒主沟钧窑遗址等。


猜你喜欢

  • 尝 (嘗) 州府

    明泰昌初(1620) 为避光宗朱常洛讳改常州府置,直隶南京。治所在武进县 (今江苏常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无锡、江阴、武进、宜兴等市县地。清复名常州府。

  • 波利山

    在今贵州绥阳县北。《方舆纪要》 卷70绥阳县: 波利山在 “县北二十里”。

  • 东新安左郡

    南齐置,属司州。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境。后废。

  • 灵竹县

    亦作罗竹县。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淳州。治所即今广西横县西北灵竹圩。永贞元年(805)属峦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废。古县名。唐初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西北灵竹。属淳州。北宋开宝五年(972

  • 渔洪江

    古名如洪江。即今广西钦州市西北茅岭江。《清一统志 ·廉州府》: 如洪江,“ 《府志》 谓之渔洪江。在州西二十里。亦曰东江。源出灵山县古豆山,南流合大寺、涌沦、凤皇三江,又南合钦江,出龙门入海”。

  • 林西庄

    在今河北唐山市东北四十里林西街道办事处。盛产煤。清光绪十五年 (1889) 始开采,为开平煤矿较早开掘煤坑之一。

  • 骜山

    在今湖南耒阳市东北四十里。《清一统志·衡州府一》: 骜山 “山色竦秀,特出不群,有桀骜之状,故名”。《舆地纪胜》、《方舆纪要》 作“骜山”。

  • 晏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鹿城县置,属冀州。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北旧城西。大业初废。

  • 加牙河

    在今贵州龙里县南。《明一统志》卷88龙里卫:加牙河“在平伐长官司治北。源出谷者寨,流入瓮首河”。

  • 须弥福寿之庙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 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形制建。“须弥福寿” 乃扎什伦布之汉译。据 《高宗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载,乾隆帝七十寿辰,班禅六世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