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渡镇
又称迷渡市。即今云南弥渡县。《方舆纪要》 卷118蒙化府: “迷渡镇在府东,与大理府赵州接界。嘉靖初筑城于此,控制白崖等要路。”
古镇名。明嘉靖初置,即今云南省弥渡县。
又称迷渡市。即今云南弥渡县。《方舆纪要》 卷118蒙化府: “迷渡镇在府东,与大理府赵州接界。嘉靖初筑城于此,控制白崖等要路。”
古镇名。明嘉靖初置,即今云南省弥渡县。
明永乐初建,寄治在今河北河间市东南。明永乐初建,治今河北省河间市。属后军都督府。后废。
①即今山西沁县东南新店镇。《清一统志·沁州》 “段村寨” 条下: “州南三十五里有新店寨。”②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北四十里。元置巡司于此。明初废。
唐置,为军镇,属嘉州。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附近。南宋范成大 《吴船录》 卷上: “癸卯发王波渡,四十里至罗护镇。”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王取邬、刘、、邘之田于郑”。古邑名。春秋郑邑,后为周地。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
唐贞观十八年 (644) 灭焉耆后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旧城。开元七年 (719) 为安西四镇之一。贞元六年 (790) 后废。唐羁縻都督府。贞观十八年(644年)
北朝之一。公元550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国号齐,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史称北齐。有今洛阳以东,晋、冀、鲁、豫诸省及内蒙古一部分。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
在今甘肃敦煌市南。《寰宇记》卷152沙州敦煌县:“羊膊山多岩石,少树木,甚似鲁国南邹山。山北三十里,远眺顾瞻百里,但见山岭巉岩,无尺木把草。”《方舆纪要》卷64:“山北存一岩,似羊膊, 因名。”
通称阿尔泰面。即今内蒙古新巴尔虎旗驻地阿拉坦额莫勒镇。据《清一统志·黑龙江》附《繙译语解》:额默勒“蒙古语,马鞍也”。“阿拉坦额莫勒”,蒙古语意为“金鞍”。
西汉改博阳县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北魏改名博平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旧县。初为泰山郡治。后属泰山郡。东汉、晋、宋不改。北魏改名博平县。
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四十里,南流入泾水。《隋书·地理志》:云阳县有“五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