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关
亦名蓝关。北周建德二年 (573) 改清泥关名,在今陕西蓝田县,隋大业元年 (605) 移置故峣关 (今陕西商州市西北)。
又称蓝关。北周建德二年(573年)以青泥关改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隋大业元年(605年)移置故峣关(今陕西商洛市西北)。唐韩愈有“雪拥蓝关马不前”诗句。
亦名蓝关。北周建德二年 (573) 改清泥关名,在今陕西蓝田县,隋大业元年 (605) 移置故峣关 (今陕西商州市西北)。
又称蓝关。北周建德二年(573年)以青泥关改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隋大业元年(605年)移置故峣关(今陕西商洛市西北)。唐韩愈有“雪拥蓝关马不前”诗句。
亦作淞海。在今广西钦州市南十里。明洪武五年 (1372) 置巡司于此。后移钦州北七十五里小董村 (今小董镇)。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南。明洪武时于此置巡检司。
亦作通明县。南宋绍兴中改明通院置,属达州。治所在今四川城口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明通镇。一说在今万源市东南一百二十里旧院镇。元至元二十二年 (1285) 废。古县名。南宋置,治今重庆市城口县南明通镇。属达州
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固阳县东北白灵淖乡城库伦古城。孝昌元年(525),被破六汗拔陵起义军攻破,镇废;镇民高欢等走投柔玄镇,从杜洛周起义。《水经·河水注》:“芒干水(即今大黑河)又西南, 径云中城北
又作唅口、㟏口。即含山之口。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南。自古有道由今闻喜县东经垣曲县王屋山渡河可达河南,称作唅口道或含山路。《水经·涑水注》:洮水源东出清野山,“其水东径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唅口”
即春秋郫邵邑。在今河南济源市西八十九里邵原镇。《续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垣县“有邵亭”。即“郫邵”。
又名钩圻邸阁。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南。《宋书·臧质传》: 臧质之江州,“及至寻阳,刑政庆赏,不复谘禀朝廷。盆口、钩圻米,辄散用之”。《方舆纪要》 卷85九江府湖口县: 钩圻城 “刘宋时南江运米皆积于钩圻是
汉西域国名。都城在扜泥城 (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岸楼兰古城)。西汉元凤四年 (前77) 改名鄯善国。古西域国名。汉初,王治扞泥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东北;一说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元
本大宛属地。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奥西以西马尔哈马特。《史记·大宛列传》: “宛有善马在贰师城,……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 汉武帝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伐大宛,立“昧蔡以为宛王” 而
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黄河西岸陡峭山坡上。明嘉靖《宁夏新志》卷2:“一百八塔寺,在硖口山内,以塔数名。”为元塔。系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最上端的一座形体较大,其余各排较小。造型分别为覆钵式、宝瓶式、葫芦式的
东晋安帝时分淮南郡置,属南兖州。治所在燕县 (北齐改为钟离县,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南朝宋泰始以后为徐州治。南齐属北徐州治。东魏属楚州治。北齐、北周为西楚州治。陈废。隋开皇二年 (582)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