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蒙城县

蒙城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山桑县置,属亳州。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金属寿州。元属安丰路。明属寿州。清初属亳州,雍正十三年 (1735) 属颍州府。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1928年直属安徽省。


在安徽省境北部、涡河中游。属亳州市。面积2111平方千米。人口119万。辖18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置山桑县,治今坛城集,属沛郡。东汉属汝南郡。三国魏属谯郡。东晋侨置谯郡蒙县。北魏置涡州涡阳县,治今涡河北岸刘寨。北齐置蒙县于今城西北,旋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涡阳为肥水县。大业初复名山桑县,属亳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蒙城县,治今城关镇,属亳州。元属安丰路。明属凤阳府。清初属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颍州府。1914年属淮泗道,1927年直属安徽省。1949年属皖北行署区阜阳专区,1952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71年属阜阳地区,1996年属阜阳市,2000年属亳州市。地处淮北平原中部,介于黄泛区与沿淮湖滩洼地间。主要河流涡河斜贯中部,北有北淝河,南有芡河,均向东南流注。茨淮新河和阜蒙新河,分别在县南边界和西境。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花生、芝麻等,为商品粮基地县。畜牧业比较发达,以淮北大肥猪闻名。药材蒙蝉蜕著名,还有白芍、生地、半夏、枸杞等。板桥等地有煤。有化肥、农机、电机、面粉、轧花、纺织、塑料、食品等厂。公路有宿蒙、蚌阜、蚌亳、凤白等干线。涡河和茨怀新河常年通航。古迹有万佛塔、山桑古城遗迹、嵇康亭等。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


猜你喜欢

  • 屯门山

    又名杯渡山。在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附近。一说即今香港新界屯门青山。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即此。南汉大宝十二年(969)封为瑞应山。今有瑞应岩、虎跑井。

  • 采蓝洞

    在今广西融安县南。《方舆纪要》 卷109融县: 采蓝洞 “在县东北二十里。四山环列,洞中平地如砥”。

  • 岳 (嶽) 麓寺

    在今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上。西晋太始元年 (265) 建。即古麓苑。宋名慧光寺。《太平御览》 卷49 “麓山” 引盛弘之 《荆州记》曰: “长沙西岸有麓山,其下有精舍。” 《方舆胜览》卷23潭州:

  • 四海寨

    在今福建大田县北双髻山上。《清一统志·永春州》:四海寨“在大田县后双髻山。平广可容数百人,四围壁立,一径旋绕而上”。

  • 海瑞墓

    在今海南省海口市郊滨涯村。《清一统志·琼州府》: 海瑞墓 “在琼山县西滨涯”。海瑞(1514—1587) 生于海南琼山市朱桔里村,是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以刚正不阿和敢于直谏而著称于世,有 “海青天”

  • 茭道市

    明置,即今浙江武义县东北茭道乡。《明史·地理志》 武义县: “有茭道市。” 《方舆纪要》 卷93武义县: 茭道市在 “县东北三十里。旧置道山驿于此,洪武十四年改曰茭道驿”。即今浙江省武义县东北上茭道。

  • 龙驹川水

    即今青海湟中县北石惠沟河。《水经·河水注》:“湟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东北流,径龙驹城,北流注于湟水。”

  • 北山关

    明置,属宁番卫。在今四川冕宁县北。《方舆纪要》卷74番卫军民指挥使司“乌角关”条内:“卫北二十里有北山关, 皆为戍守处。”清设把总驻守。

  • 淮阴县

    ①秦置,属东海郡。治所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码头镇。汉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后改为县,属临淮郡。东汉属下邳国。三国魏为广陵郡治。南朝宋泰始二年 (466) 侨置兖州治此,南齐改为北兖州,梁为淮州治。东魏改怀

  • 南江州

    南朝陈初置,治所新吴县 (今江西奉新县西)。后废。南朝陈置,治新吴县(今江西奉新县西)。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奉新县。寻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