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斛厅
清光绪七年 (1881) 置,属贵阳府。治所即今贵州罗甸县。1913年改罗斛县。
清光绪七年(1881年)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属贵阳府。1913年改为县。
清光绪七年 (1881) 置,属贵阳府。治所即今贵州罗甸县。1913年改罗斛县。
清光绪七年(1881年)置,治今贵州省罗甸县。属贵阳府。1913年改为县。
明洪武元年(1367)置,属福建行都司。治所在福建南平市东。辖将乐、永安两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十八年(1661)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治今福建省南平市东。属福建行都司。洪武四年辖将乐千户所。正
亦作不儿罕山。即今蒙古国东北之肯特山。《方舆纪要》卷45:不耑罕山“亦在漠外。斡难河源出于此”。
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魏书·地形志》:乐平郡石艾县有 “董卓城”。《元和志》 卷13广阳县:董卓垒 “在县东北八十里”。并引 《水经注》 曰: “泽发水出董卓垒东。” 《明一统志》 卷19太原府: 董
又作大穆降。即今台湾省台南县南新化镇。原为高山族平埔人村社。郑成功治台时设新化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大目降汛,置千总驻守。嘉庆十二年(1807)称大目降街。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设新化街。
又称天宁寺木塔。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大街天宁寺内。始建于唐代。宋、金、明、清均曾修缮。寺内殿宇已毁,仅存此塔。高九层,平面呈八角形,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根据地宫石函铭文和现存建筑风格,塔基为唐代所建,一至三
隋大业元年 (605) 置,属岐州。治所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北万家城南。《寰宇记》 卷30普润县: “盖以杜、漆、岐三水灌溉田畴,民获利济,以为县名。” 大业三年 (607) 属扶风郡。十三年 (617)
一名须河。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南、郑州市西。《水经·济水注》: 须水 “近出京城东北二里榆子沟,亦曰柰榆沟也。又或谓之为小索水,……东北流,于荥阳城西南,北注索”。北宋导索水与须水合,入汴,通漕运。其后又
北周建德七年 (578) 改怀文县置,为沭阳郡治。治所即今江苏沭阳县。《元和志》 卷11海州: 沭阳县 “在沭水之阳,故以为名”。隋属东海郡。唐属海州。明属淮安府。清雍正二年 (1724)改属海州。民
北魏置,属中部郡。治所即今陕西宜君县东七十里石堡村。隋开皇三年(583)废。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永宁县置,属永宁州。治所即今四川古蔺县。以古蔺州为名。民国初属四川永宁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在四川省南部,与贵州省接壤。属泸州市。面积 3181.4 平方千米。人口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