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

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十里秦始皇陵东侧三里处。1974年春村民打井时发现。据发掘得知,这是一个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武士俑、陶马与真人、马大小相似,总数有六千多个,可谓阵容强大。1976年又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发现二号坑,经发掘,是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曲尺形军阵,有战车八十九乘,驾车和骑乘陶马四百余匹,各种武士俑九百余件。后来又在一号坑西端北侧发现三号坑,出土驷马战车一乘,武士俑六十八件。现已在一号坑建起长200多米、宽70米、钢架拱跨度67米的拱形展览厅。1979年建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处。1974年春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据钻探得知丛葬坑有三个,以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分长廊和11条过洞,中置有与真人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6000多个,排成方阵。武士俑分成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手各执弓、箭、弩及青铜戈、矛、戟等实战兵器,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面向东方。二号坑呈曲尺形,系由骑兵、战车、步卒、射手等混编的阵列。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个,亦有武器,似为军旅中的统率机构。现已在一号坑上建起长200多米,宽70米,钢架拱跨度67米的拱型展览厅。1979年建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1980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组彩绘铜车马。每辆车配四匹马,雕镂精致,金碧辉煌。经修复后在秦俑博物馆展出。1994年3月开始清理发掘二号坑,出土了陶俑立射俑、跪射俑等70余件,还有珍贵的陶俑驷乘车。现已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丛葬坑


猜你喜欢

  • 四城山

    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南五十五里。《清一统志·福宁府》:四城山“亦名四层山。危壁峭立,上有巨石黑色,名铁印山。下多屯田军营”。《方舆纪要》作“泗城山”。

  • 临烝驿

    在今湖南衡阳市北。《方舆纪要》 卷80衡州府衡阳县: “临烝驿在府城北。”

  • 杨家楼村

    即今安徽萧县西北三十五里杨楼镇。清光绪《萧县志》卷5《河渠志》:“杨家楼后土坝一道,长二十五丈。”

  • 郭家镇

    亦曰郭家堡。即今甘肃秦安县西北郭嘉乡。明嘉靖 《秦安县志》 卷2作 “郭嘉”。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 卷1: 秦安县 “西北四十里郭家镇”。(1)在辽宁省兴城市北部。面积117.1平方千米。人口1.2

  • 巴东郡

    ①东汉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置,属益州。治所在鱼复县(三国蜀汉改为永安,西晋复为鱼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二十一年(216)复改固陵郡。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复为巴东郡。辖境相当今四

  • 金斗砦

    北宋置,属观州。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境。宣和三年 (1121) 废。

  • 大汾汛

    在今广东东莞市北十里。清光绪《广州府志》卷73兵防:东莞县有“左哨二司把总一员,分防大汾汛”。

  • 菰首桥

    又名走马桥。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青溪上。为青溪七桥之一。《资治通鉴》: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高州刺史李迁仕等援台城,“众军营于青溪之东,迁仕、文皎帅锐卒五千独进深入,所向披靡。至菰首桥东,景将宋

  • 芒竹

    即司竹园。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汉书·翟方进传》:“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即此。又作司竹园。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周围百里。《水经注·渭水》引汉冲帝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即此。

  • 三会城

    在今山西忻州市西北。《魏书·太宗纪》:北魏泰常八年(423)拓跋嗣南巡,“秋七月,幸三会屋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