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鹿原

白鹿原

亦名霸陵原。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灞河与浐河之间,东西宽约十三里,南连秦岭,北达灞、浐交汇处,长四十余里。《续汉书·郡国志》 新丰县注引《三秦记》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宋程大昌《雍录》卷7:“白鹿原者,南山之麓,霸水行于原上,至于霸陵, 皆此原也。地势高于龙首,其顶平直,袤广一百五十里。”


又称霸陵原。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灞、浐二河之间,南连秦岭,北至灞河。相传周平王时有白鹿出此原而得名。有汉文帝霸陵。《资治通鉴》: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桓温伐秦,“与苻雄战于白鹿原”,即此。


猜你喜欢

  • 清远郡

    南朝梁武帝置,属西衡州。治所即今广东清远市。南朝陈移治翁源县 (今广东翁源县西北)。隋开皇十年 (590) 废。南朝梁置,治今广东省清远市。南朝陈移治翁源县(今广东翁源县西北),属西衡州。辖境相当今翁

  • 松韶关

    ①在今云南曲靖市东北松韶。《清一统志·曲靖府》: 松韶关 “在沾益州南一百里。旧有土巡检司李姓。今裁,改置关”。②明宣德九年 (1434) 置,在今云南沾益县北松韶关。后废。

  • 新城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置,属安南卫。治所即今贵州兴仁县。永乐十三 (1415) 改属普安州。清顺治十八年 (1661) 改置普安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治今贵州省兴仁县,属安南卫。

  • 柘矶山

    一名沙山。在今江西湖口县北四里柘矶。《方舆纪要》 卷85九江府湖口县: 柘矶山 “峰峦高峻,沙滩其下”。

  • 建威县

    北周改白水县置,属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北龙坝乡。唐属武州,贞观元年 (627)省入将利县。古县名。北周时降绥戎郡置,治今甘肃省陇南市北。属武都郡。唐贞观元年(627年)废。

  • 仓泉县

    北魏太和四年(480)置,为仇池郡治。治所即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一说在今甘肃成县西北)。北周移治今甘肃礼县西南阶陵故城。隋大业三年(607)改为上禄县。古县名。北魏太和四年(480年)置,治今甘肃

  • 汕尾港

    即今广东汕尾市西汕尾港。清同治《广东图说》卷26海丰县:汕尾港“下有礁石,浮沉出没,最为险要”。

  • 渠滥川

    古地名。在今云南大理市东的凤仪坝子。《隋书·史万岁传》: 开皇间,史万岁 “渡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即此。一说在今晋宁县附近。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一带;一说即县东南五里,东北流入滇池

  • 浦江县

    五代梁开平四年 (910) 吴越改浦阳县置,属婺州。治所即今浙江浦江县。元属婺州路。明、清属金华府。民国初属浙江金华道。1927年直属浙江省。在浙江省中部、浦阳江上游。属金华市。面积899.6平方千米

  • 怛没国

    即怛满国。唐西域国名。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境阿姆河北岸铁尔梅兹。《新唐书·西域传下》: “怛满或曰怛没,东陀拔斯,南大食。……居乌浒河北平川中。兽多师子。西北与史接,以铁关为限。” 唐于此置姑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