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起渠

白起渠

一名长渠。 自今湖北南漳县东引蛮河北源,东至今宜城市南会木里沟入汉江。相传为战国时秦将白起攻楚时所修。《水经·沔水注》:“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入城,……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余水又下入木里沟。木里沟是汉南郡太守王宠所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元和志》卷21襄州义清县:长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派引蛮水。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南入,遂拔之”。《清一统志·襄阳府》 “长渠”条引《府志》:“宋绍兴三十二年,王澈言襄阳故有二渠,长渠溉田七千顷,木渠溉田三千顷。今废堙请以时修复。”


又称长渠。为战国时秦将白起所开,故名。西起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东至宜城市南汇木里沟入汉水,全长约46千米。白起(?—前257),一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传其夺取韩、魏、赵、楚很多土地,斩首坑杀92万余人,被称为“人屠”。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率大军攻楚国鄢城(今宜城市楚皇城),不下,乃在鄢城百里外筑土障,壅西山长谷水为渠灌之,淹死楚国军民无数。此渠后人用以发展生产,《水经注》载“灌田三千顷”。唐胡曾诗曰:“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后因天灾战乱,渠渐荒废。今已修复,且增挖38条支渠,总长180余千米,又建中、小水库10座,灌田23万余亩。


猜你喜欢

  • 莲花村

    即今浙江衢县东北三十六里莲花乡。民国《衢县志·碑碣志》: “五代时莲开花五色,异香袭人,故称莲花。”

  • 练塘

    一名练湖。在今江苏丹阳市西北练湖农场一带。《新唐书·地理志》 丹杨县: “有练塘,周八十里。永泰中,刺史韦损因废塘复置,以溉丹杨、金坛、延陵之田,民刻石颂之。” 《舆地纪胜》 卷7镇江府: 练塘 “即

  • 来来国

    在今印度西部坎贝湾附近地区。《元史·外夷传》:至元二十三年(1286),“海外诸蕃国以杨庭壁奉诏招谕,至者皆来降”。诸国之中有“来来”国。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中国西行曾至此。

  • 江涨桥镇

    北宋置,在今浙江杭州市北。《清一统志·杭州府》:江涨桥镇“在仁和县北九里。有桥跨官河。明洪武中设税课司”。古镇名。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置,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武林门北。

  • 产水

    即浐水。今陕西灞河支流浐河。古为关中八川之一。古水名。又作浐水。即今陕西省灞河支流浐河。古为“关中八川”之一。

  • 肥桥

    亦作淝桥。在今安徽寿县北肥水上。《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 三月,“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名,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胡三省注: “淝桥,于淝水上为桥也。”

  • 思恩县

    唐贞观十二年 (638) 置,属环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北宋熙宁八年(1075) 属宜州。徙治带溪砦 (今县北),元丰六年(1083) 复徙旧治。南宋属庆远府。元属庆远南丹安抚司,移治今

  • 哈拉库图尔营

    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 哈拉库图尔营 “在西宁县西一百五十里,城周二百二十八丈,本朝乾隆四年筑。其地倚日月山,为商旅要区。旧设守备驻防,今改设千总”。哈拉库图,蒙语意为高山的牙豁

  • 大秦寺

    又名景教寺。唐贞观十二年(638)建,在今陕西西安市。会昌五年(845)毁。

  • 力乏桥

    亦作力发桥、立发桥。即今江苏海安县东十里立发乡。清《乾隆内府舆图》:如皋县北有力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