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水山

白水山

①即泉山。在今辽宁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南五十里。《资治通鉴》:唐咸亨三年(672)讨高丽酋长剑牟岑叛军,十二月,“高侃与高丽余众战于白水山,破之”。《新唐书·高丽传》 高侃作高偘,白水山作泉山。

②在今浙江余姚市西南。《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白水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壁峭立,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四面不绝。因名。其岭亦名瀑布岭,为四明山之西址”。

③在今福建邵武市东。《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邵武县:“白水山在府东百二十里。山势高耸,上有瀑布悬流, 凡数十丈,状如匹练。相对者曰九台山,亦有瀑布泉。”

④又名泉山。在今广东增城市东。《寰宇记》卷157引《广州记》曰:“增城白水山有五距鸟。”《清一统志·广州府一》:白水山“在增城东二十里,高二百丈,周二十里,山巅有瀑布如练,故名。……即泉山,后人传写讹合白水二字为一也”。


(1)古山名。又称泉山。在今广东省增城市东。北宋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记》:“白水山,罗浮之东麓也。有悬泉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旁有巨人迹数十,谓之佛迹岩。”(2)在浙江省余姚市南。有峰曰三台山,悬崖峭壁,奇石林立,峰间有瀑布如悬河,飞瀑注壑,奔腾澎湃,极为壮观。所产茶以香醇著称,名瀑布茶。瀑旁有潺湲洞,相传白公曾隐居于此,因又名白水宫,俗名又称白水冲。


猜你喜欢

  • 东胡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因居匈奴(胡)之东,被称为东胡。其地南邻燕国,战国后期被燕将秦开击败,北却千余里,燕遂筑长城以拒之。燕长城遗迹在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蒙古赤峰市、敖

  • 甲子门

    在今广东陆丰县东南甲子镇附近。《宋史·瀛国公传》:南宋景炎元年(1276)十二月,“(帝)昰次甲子门”。《元史·张弘范传》:至元十六年(1279),“由潮阳港发舶入海,至甲子门”。皆此。即今广东省陆丰

  • 白山马驿

    在今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方舆纪要》卷31长山县:“白山马驿在城北门外,旧置递运所于此,今革。”

  • 大围山

    ①在今湖南浏阳市东北一百五十里。旧名首裨山。山顶有白沙湖,广袤五十余里。流分四派。《方舆纪要》卷80浏阳县:大围山“冈峦围绕,盘踞四县,因名大围”。②亦作大城关、大围关。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八十里大为

  • 柴禾淀

    在今河北雄县东南十余里。《清一统志·保定府二》: 柴禾淀 “长三十里,白沟河诸水皆汇于此”。

  • 东螺溪

    在今台湾省彰化县西南。为浊水溪北支,西北流至鹿港入海。清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东螺溪自斗六门与吼尾溪同流,西至东螺之眉里社分支北流,西过西螺社,又西过麻芝干社为北社溪,西入于海。”

  • 黄竹岭镇

    在今安徽休宁县西七十里江潭乡。明置巡司于此。《清一统志 ·徽州府二》: 汰夏巡司 “在休宁县东南三十里屯溪。明初置黄竹巡司于县西南百余里之黄竹岭,嘉靖四十四年移驻县东南五十余里白际岭之汰夏,后又移驻屯

  • 明光集

    即今安徽明光市。清光绪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定远县东有明光集。1938年嘉山县迁治于此。1994年改设明光市。

  • 赤城堡

    明宣德五年(1430)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即今河北赤城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为赤城县。《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423年)筑长城,“起自赤城”。明宣德五年(1430年),省云门驿置堡。即今

  • 祖溪关

    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北饶风关北。《宋史·吴玠传》: 南宋绍兴三年 (1133),玠与金人大战饶风关,“会玠小校有得罪奔金者,导以祖溪间路,出关背,乘高以阚饶风。诸军不支,遂溃,玠退保西县”。《方舆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