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达里
或译作梵答剌亦纳、番答里纳。在今印度西南岸科泽科德附近。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班达里,地与鬼屈、波思国为邻。”
或译作梵答剌亦纳、番答里纳。在今印度西南岸科泽科德附近。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班达里,地与鬼屈、波思国为邻。”
在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清一统志·安顺府》:阿咱砦“在镇宁州南。明洪武十五年,吴复等攻关索岭,别将顾成克阿咱等山寨”。在今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吴复等攻关
在今浙江建德市南。《明史·地理志》 严州府寿昌县: “东南有岩峒山。” 《清一统志 ·严州府》: 岩洞山 “在寿昌县 (今寿昌镇) 东南三十里,跨兰溪县界,高与金华山等”。
在今广东封开县西北。《舆地纪胜》 卷94封州: 猿居山 “在县北二十里。山多猿猱”。《清一统志·肇庆府》: 猿居山 “在封川县北三十里。一名猿岭。平冈漫坡,或起或伏。上多林木,猿狖所居。有猿岭径”。
在今安徽和县南长江西岸西梁山。《清一统志·和州》: 梁山镇 “在州南梁山下。萧齐建元二年尝置二军于东西梁山。《九域志》: 历阳县有梁山寨。本朝康熙二年设游击守备等官统兵驻守”。(1)古镇名。在今安徽省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钦州路置,属广东行中书省。治所在安远县 (今广西钦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钦州、防城港二市及灵山县等地。洪武七年(1374) 降为钦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钦州路置,治
即今广西武宣县。《明史·地理志》 武宣县: “旧治阴江。宣德六年三月徙于高立。”
亦作洋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桂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东北部融江、龙江下游及红水河下游一带。南朝宋改为阳平县。
楚国都称郢,战国时楚顷襄王为秦所败,迁都于陈 (今河南淮阳县),称郢陈。《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三年 (前224),秦王召王翦,出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即此。战国时楚顷襄王
①战国楚地。在今湖南澧县东北。《楚辞·九歌·湘君》 有 “望涔阳兮极浦” 句。②在今湖北公安县南一百里。以在涔水之阳而名。《资治通鉴》: 五代梁开平元年 (907) 九月,“雷彦恭攻涔阳、公安,高季昌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黄庭观右。《清一统志 ·衡州府一》: 金简台 “相传神禹藏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