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炭山

炭山

①又名陉头、凉陉。在今河北独石口外滦河上游。为辽帝、皇后避暑、狩猎之地。《辽史·地理志》 归化州下: “炭山,又谓之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纳凉于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棚数陉而已。”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谓契丹主阿保机 “欲自为一部以治汉城”。并称 “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 炭山在 “司西南二十里”。又引宋白曰: “汉城在檀城西北五百五十里,城北有龙门山,山北有炭山。炭山西,即契丹、室韦二界相连之地,其地在滦河上源。” 或谓即今河北独石口外之黑龙山。

②在今甘肃永昌县东南。《清一统志·凉州府一》: 炭山 “在永昌县东南二十里。产石炭”。

③在今宁夏中卫县西南三十里。清乾隆 《宁夏府志》 卷3: 炭山 “夜有火光”。宣统 《甘肃新通志》卷7: “山产石炭,近西一带有火,历年不息,俗呼为火焰山。”


古山名。又称陉头或凉陉。在今河北省沽源县东南、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滦河上源闪电河源流地带。为辽、金皇帝避暑及游猎之地。


猜你喜欢

  • 少岱山

    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东。《方舆纪要》卷33东阿县“鱼山”条下载:少岱山“《志》云,在城东一里,横亘郭门。上有台一成。以在岱宗西,故名”。古山名。在今山东省平阴县西南东阿镇。其山横亘古东阿郭门,上有

  • 来化镇

    北宋置,属下邽县。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六十里来化镇村。《金史·地理志》 讹作素化镇。

  • 喜峰口关

    一名大喜峰口关、长城口关。明置,属遵化县。在今河北迁西县北六十里喜峰口。元许有壬《圭塘小藁》 卷2 《喜逢口》 称: “滦阳驿东北四十里有双冢,世传昔有久戍不归者,其父求之,适相遇此山下,相抱大笑,喜

  • 大番

    即大蕃。指西藏或藏族聚居地区。敦煌文书(《敦煌石室真迹录》卷丙)中有“大番故墩煌郡莫高窟阶处士公修功德记”。

  • 北庭都护府

    唐长安二年(702)改庭州置,治所在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辖境相当今阿尔泰山以西, 咸海以东, 天山以北和巴里坤湖周围地区。贞元六年(790)陷于吐蕃,废。唐长安二年(702年)

  • 临平湖

    在今浙江余杭市东南。《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天玺元年 (276),“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雍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 此湖塞,天下乱; 此湖开,天下平”。宋 《淳祐临安志》 卷10临平湖: “

  • 西安店

    在今山东临朐县西南十里。南朝宋移西安县于此。

  • 赵堡口

    又名赵北口。在今河北安新县东二十八里。《方舆纪要》 卷13任丘县: 赵堡口在 “县东北五十里。易水流经此。《志》 云: 即宋时唐兴口也”。《清一统志·河间府一》: 赵北口 “白洋诸淀之水所汇,旧有堤长

  • 毕拉音河

    即今黑龙江省抚远县东南别拉洪河。清光绪《吉林通志》卷22:乌苏里江“又东北毕拉彦河自西来注之。毕拉彦亦作毕兰英,出自和图喀卡兰山,合两源东注乌苏里江”。

  • 药 (藥) 沟驿

    明洪武中置,在今山东诸城市东北六十里岳沟。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