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岩

灵岩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三十二里云冈镇。北魏建石窟寺于此。《水经·㶟水注》:武州川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②在今江西婺源县西北。《舆地纪胜》卷20徽州:灵岩“在婺源西北百二十里。中有洞灵观。观之东北曰庆云洞,岩窦皆五色,两崖瀑流之上有真人鸾鹤云霞之象,芝田灵草罗列左右。西曰莲花洞,入百步有大石室,广十丈,有像高丈八尺,旁有羽盖幡幢。南曰含虚洞,有二重,外狭而内平,有积雪台及沉香岑”。《方舆纪要》卷28徽州府婺源县:灵岩三洞“皆襟带浙岭,联络率山。《山海经》所谓三天子都,或以为即此岩也。又有洞曰灵磨、集仙、鱼龙、张公、垂钟、会仙,合为九洞。幽胜叠出,不可名状”。

③亦名灵岩山。在今广西灵川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灵岩山“在灵川县西北三十里。山下有岩,南北相通,若堂殿,水灌其中,其色如兰,山谷百源辐凑,其下舟楫往来,绝无滞碍”。《清一统志·桂林府一》:灵岩,“《旧志》亦名龙岩。唐龙朔初,山忽晦暝,六七日大雷雨,龙升而霁,山腹遂空,高三十丈,下临深渊。水从西江来者汇焉”。


(1)景点名。(1)在浙江省北雁荡山灵岩寺背后。高广数百丈,壁立云霄,状如屏风,亦称屏霞嶂。岩下的灵岩寺初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寺前有高达260米的天柱、展旗两峰相对而立,称南天门,卧龙溪穿门而出。寺左侧有天窗洞,再上有莲花洞。寺后有龙鼻洞、小龙湫瀑布。灵岩周围群峰环列,环境清幽,为雁荡风景三绝之一。有双鸾、卷图、玉女、重楼、卓笔、独秀等奇峰,及老僧拜塔、金乌玉兔诸景。(2)在浙江省永康市东。海拔235米,峭壁拔地而起。其南面山岩东西横列,紫色斑错,苍藤倒挂若画屏。缘岩架石为梁,拾级而登,有石洞南北相通,轩敞如广厦。洞上下左右,皆砥平无洼突,若神功劈削而成。内有福善寺。山麓新辟灵山湖,微波荡漾,水秀山清,风景优美。(2)集镇名。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中南部、滁河下游东岸。属雄州镇。人口 1450。为原灵岩山镇人民政府驻地。以境东南灵岩山命名。主产稻、小麦、油菜籽。盛产西瓜。有电子、机械、建材等厂。


猜你喜欢

  • 石秋县

    南齐置,属安昌郡。治所在今广西壮合浦县北境。梁、陈时废。古县名。南朝齐置。其地无考,一说约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北境。属安昌郡。南朝梁、陈时废。

  • 牛鞞井

    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古城内。《元和志》卷31阳安县“阳明井”条下:“又有牛鞞等四井,公私仰给。”《舆地纪胜》卷145简州:牛鞞井“在州郭内西岸。因牛鞞戍地,因名”。

  • 下勐尹

    或作下孟引。即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上允镇北之下允。清《乾隆内府舆图》作下猛尹。

  • 洪洞县

    隋末改杨县置,属平阳郡。治所即今山西洪洞县。唐属晋州。《元和志》 卷12洪洞县: “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 北宋属平阳府。元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在山西省南部

  • 丁沟镇

    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北三十六里丁沟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甘泉县东北有丁沟。民国《江都县新志》卷2有丁沟镇。在江苏省江都市中北部、三阳河两岸。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丁沟,人口44

  • 白石镇

    ①即今福建福安市东北上白石镇。《方舆纪要》卷96福安县:白石镇在“县北七十里。有巡司,成化八年置。有城。嘉靖中,移置于县南百五十里黄崎镇”。②北宋置,属石康县。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六十里白石山下。③一名

  • 丁家道口

    亦作丁镇。又名道口集。即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三十二里双八镇。旧有管河主簿驻此。明置巡司。后省

  • 南薰门

    北宋东京城 (今河南开封市) 外城南中门。《宋史·钦宗纪》: 靖康二年 (1127),钦宗在青城被俘,“金人堑南薰门路,人心大恐”。北宋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外城南中门。《宋史·钦宗纪》:靖康二年(

  • 都都砦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乡南。《方舆纪要》 卷70兴文县: 都都砦 “在县东南,亦蛮据险处。《志》 云: 砦为九丝左壁,险比凌霄,而广袤过之。万历初,官军攻克凌霄城,进攻都都砦,砦旁有蓝�

  • 珠场镇

    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南六十里。旧为采珠之所。明、清时置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