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温水

温水

①又名温河。在今河北抚宁县东五十里。《水经·濡水注》: 温水 “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方舆纪要》 卷17抚宁县: 温河 “源出口外孤石峪,旁有温泉堡,裂头诸山之水汇流于此,分为二支,西曰汤河,东曰张果老河,下流复合,而入于海”。

②即今四川西昌市北七十里热水河。《水经·若水注》: “又有温水, 冬夏常热, 其源可鸡豚,下汤沐洗,能治宿疾。昔李骧败李流于温水是也。”《元和志》 卷32苏祁县: 温水 “出县东平地二十一里”。

③即今贵州绥阳县西洛安江。《水经· 延江水注》: “ (鄨) 县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合。温水一曰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黚水。”《水经注疏》 谓即今合湘江之洪江。

④即今云南东部及贵州、广西间之南盘江。汉至南朝称温水。《汉书·地理志》: 迷水 “东至谈稿入温”,桥水 “东至毋单入温”。“温水东至广郁入郁,过郡二,行五百六十里”。


古水名。(1)即今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之南盘江。《汉书·地理志》牂柯郡镡封县:“温水东至广郁,入郁。”《水经注·温水》:“温水出牂柯夜郎县,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详“南盘江”。(2)又称温泉穴(《华阳国志·蜀志》)。即今四川省西昌市北热水河。《太平御览》引《华阳国志》:邛都县(今四川西昌市东南)“有温水,冬夏常热,其源可汤鸡豚,下流澡洗,治宿病”。《晋书·王逊传》:“越嶲太守李钊为李雄所执,自蜀逃归,逊复以钊为越嶲太守。李雄遣李骧、任回攻钊,钊自南秦与汉嘉太守王载共距之,战于温水,钊败绩”,即此。


猜你喜欢

  • 桥头驿

    ①即今辽宁本溪市南桥头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 辽宁本溪县: “桥头,此地一名细河沿,合附近村落,又名白云寨,距今百年前,因细河流急,车马交通不便,居民于此架土桥,始有桥头之称。”清光绪 《奉天

  • 东和州

    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永和县(今山西永和县)。辖境相当山西永和县地。贞观元年(627)废。唐武德三年(619年)置,治永和县(今属山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永和县一带。贞观元年(627年)省。

  • 幽谷泉

    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北宋欧阳修《幽谷泉》 诗: “潺湲无春冬,日夜响山曲。”又称紫微泉。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北宋欧阳修寄谢绛诗有“滁阳幽谷抱山斜,我凿清泉子种花”之句。

  • 贵州前卫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分贵州卫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永乐间改属贵州都司。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治今贵州省贵阳市。属贵州都司。清康熙二十

  • 马迹山

    ①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南,太湖北岸之马山。《舆地纪胜》卷6常州:马迹山“在州东太湖中,岩壁间有马迹隐然,世传秦王游幸,马所践”。《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武进县:马迹山“其西麓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马迹,

  • 徙阳县

    ①西晋改徙县置,属汉嘉郡。治所在今四川天全县东南始阳镇。永嘉以后废。②东晋侨置,属晋原郡。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县境。南齐改为枞阳县。古县名。西晋时改徙县置,治今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境内。属汉嘉郡。永嘉

  • 狼楚河

    一作冈噶江。即今西藏自治区西部象泉河。清 《西藏图考》 卷5: 冈噶江 “源出冈底斯山东南,有狼千喀巴布山,高大如象。山北麓泉出汇为池……自西流出六十里为郎噶池,受东北来一水。从西流出百余里,折向西南

  • 赤木砦

    北宋元祐四年(1089)置,属武冈县。在今湖南新宁县东五十里。《清一统志·宝庆府二》:赤木砦,“《县志》:石千寻壁立江浒,半岩横架一木于左右石孔,长丈许,如屋梁,高不可攀”。

  • 锡伯河口卡伦

    清置,属三姓副都统。在今黑龙江通河县东北西北河口注入松花江附近。因河得名。

  • 信安军

    北宋景德二年 (1005) 改破虏军置,治所在今河北霸州市东五十里信安镇。金大定七年(1167) 降为县。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改破虏军置,治今河北省霸州市东北信安镇。属河北东路。辖境相当今河北省